美国式商战:谁陷害了中国油井管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热心人
熱度116票  瀏覽5次 時間:2010年1月13日 08:59

新年以来,美国阿肯色州史密斯堡的油井管进口商乔丹(Mike Jordan)一直很不愉快,他正在为无生意可做而犯愁。大约30天前,这个中国油井管进口商断货了。

现在,乔丹还不敢进货。近日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表示:“我不想冒险,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税会来,税率会有多高。”

乔丹口中的“税”是指美国政府拟针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征收的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2009年末,反补贴税已经判定,37家中国企业出口美国的油井管将被额外征收10.49%-15.78%不等的关税。反倾销税也已进入终审,美国商务部初步判定的税率高达96.51%。

本案中方代理律师伯特(Daniel L. Porter)2010年1月初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反补贴税将于近日起征,而反倾销税调查最快将于3个月后结案。

“如果最终反补贴加反倾销税率一共被定在40%左右,那美国市场将基本无利可图。”涉案企业山东东营胜利高原有限公司李伟经理曾这样向本报表示。

这是迄今美国对中国发起的最大案值的“双反”调查案件。

随着油井管“两反案”卷起的尘埃慢慢落定,隐藏在保护美国就业等借口后面的商业逻辑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场贸易纠纷案的实质就是国际钢管巨头联手把中国产品排挤出美国市场。”美国罗格斯大学经济学教授普卢萨(Thomas Prusa)告诉记者。他去年曾受中国应诉企业委托,研究美国油井管贸易现状。

“中国制造”高歌猛进

触动巨头神经

中国输美油井管怎样一步步走进国际巨头布下的“两反”陷阱?故事还要从乔丹这样的美国进口商这些年火爆的生意经说起。

2003年,伴随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油井管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大一波牛市。从2003年到这轮世界金融危机前夕,全球油井管消费量年均增长约15%,油井管平均价格在2007年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乔丹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口中国油井管的。他的公司并不大,有10名雇员,从事油井管进口贸易已有25年历史,以往主要进口韩国油井管,年销售额约一百万美元。但2006-2007年市场需求的猛增迫使他寻找新供货商。

“那种火爆场面是我25年未见的。一度我每天接到的电话都是要货的。以往买家如果一听说我的货物尺寸与其要求不符,马上就会挂电话。可那段时间买家会接着问:那你手里有什么货?”

从2006年下半年起,乔丹开始从中国进口管材。鞍山中油天宝钢管有限公司、华锐石油钢管有限公司、江苏WSP控股有限公司、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先后成为他的合作对象。

聚沙成塔,无数像乔丹那样的中小贸易商很快为中国产品打开了美国市场。2006年,中国管占据美国油井管市场15%的份额,2007年为21%,到2008年,这个数字攀升到32%,中国油井管稳坐美国市场第二把交椅。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5 踩:4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 (41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 (41次打分)
【已經有25人表態】
3票
感動
2票
路過
7票
高興
3票
難過
1票
搞笑
4票
憤怒
2票
無聊
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