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回应高官高管候选院士:首先得是科学家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互联网   發佈者:热心作者
熱度1039票  瀏覽21次 時間:2011年5月27日 09:18

转播到腾讯微博
工程院回应高官高管候选院士:首先得是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回应“高官高管候选院士

想当院士首先得是科学家

据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严格遵循我院的‘章程’和‘办法’。工程管理领域院士的增选,第一步看学术背景,第二步看管理业绩和整体水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旭日干26日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时表示。

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结束。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有效候选人共485人。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有效候选人名单中一些“政府高官”“企业高管”的名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旭日干副院长所说的“章程”和“办法”指的是《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增选办法》对院士评选的标准和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这一标准对所有的被提名人一视同仁。不管是对高级干部、企业老总,还是对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研人员。”旭日干说。

他强调,有效候选人将经历两轮严格的评审。对于工程管理领域的院士,学术背景和管理业绩同等重要。对管理业绩的考量,不会降低院士头衔的学术“含金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公开透明。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1月1日启动,主席团会议决定今年的增选名额为60名。按计划,6月下旬进行第一轮会议评审;8月15日截止投诉受理;10月下旬进行第二轮评审会议和选举;12月公布选举结果。

■ 相关链接

久离科研又无学术背景难进第二轮评审

旭日干介绍,根据院士候选人专业背景的不同,第一轮评审在其专业背景相关学部进行。这个环节就是要考察候选人是不是科学家,是不是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科学家。通过这一轮评审,符合学术背景要求的候选人才能进入第二轮对其管理岗位所作的业绩和贡献的评审。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这两个‘最高’的定位决定了能够当选的院士必须是最优秀或者最杰出的科学家。脱离科研很久,没有高水平的学术背景,称不上科学家的人,难进第二轮评审。”旭日干说。

京华时报:院士增选当排除权力影响

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李力言

无论是从越来越多的官员跻身院士行列的现实,还是社会资源分配“赢家通吃”问题的存在,院士增选过程如何排除权力干扰独立自主地进行,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日前,中国工程院发布了2011年度院士增选名单。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官员在列,这些“官面孔”引起了争议。

对此,工程院有工作人员回应,不能因职务身份将官员、高管等拒之门外。言下之意,提名要一视同仁,不能搞“职务歧视”。这话听起来公道,其实却避开了当下公众和科技界对院士增选问题的最疑惑和最痛彻之处。

“院士”作为国家名器,不可轻授,标准只能从严。在央企高管和政府官员扎堆候选的“工程管理学部”,“管理”二字,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具体的工程管理、企业管理,按照中国工程院规定的条件,“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同时具有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现代工程管理的丰富实践经验并在工程管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也就是说,必须是有重大学术建树的专家。如果仅凭有工程背景或管理经验,就将一些官员和高管列入候选,显然降低了院士的神圣标准,难以服众。

更重要的,院士产生过程应该公开、公平、公正,其关键在坚守学术标准、确保学术独立。虽然此次增选结果尚未落定,但公众对官员等跻身名单的疑虑和担心并不多余。近年来,“仕而优则学”现象一直备受关注。2009年,有人统计发现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

正如工程院方面所说,无论是什么身份,需要满足的标准是统一的。从规则上说,“只重表现,不论身份”,是对所有候选者的程序公正。无论是从越来越多的官员跻身院士行列的现实,还是社会资源分配“赢家通吃”问题的存在,院士增选过程如何排除权力干扰独立自主地进行,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官本位”氛围依然浓厚的社会环境下,参选的高官和高管,相比那些埋头钻研、人微言轻的研究人员,社会影响大,其掌握的资金、项目、人脉等各种资源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先赋优势会不会转化成竞争优势,影响评选结果?中国工程院发出了警示信,要求候选人不组织、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助选”和“拉票”活动,这显然是针对那些有资源、有能量的候选者。

“院士”体现国家认同,也凝结社会认同。因而,保证增选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离不开社会监督的有力介入。此次工程院公布候选名单开了个头,还需继续坚持和深入。比如,把候选人尤其是有争议的候选人的学术成果详细公布,吸纳广大科技界人士的评判意见,评选过程全程公开等。只有自我规范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排除权力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选出无愧于国家殊荣、人民尊崇的院士来。

頂:60 踩:4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76 (333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7 (307次打分)
【已經有292人表態】
66票
感動
42票
路過
31票
高興
25票
難過
31票
搞笑
30票
憤怒
34票
無聊
3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