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45萬億基建套餐

熱度115票  瀏覽8次 時間:2017年2月24日 09:22

中港股市小陽春,市場人士紛紛事後孔明尋找理由,嘗試為「牛市邏輯」重建基礎。其中一個講法,是說內地今年基建投資額高達4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起2009年溫家寶總理炮製的「4萬億元救市計劃」,似乎還出超過10倍,試問經濟又怎會不火熱?股市又怎會不升?可惜,這個講法「有對有錯」,今年基建投資額達到45萬億元絕非吹水(可能不止),然而卻不代表會催旺經濟和股市。

與「4萬億救市」有分別

先講「45萬億元」這個數字怎麼來,源於中金證券本月18日發表的研究報告,當中總結了各省市政府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最後得出總額為45萬億元。消息一出,立即瘋傳,甚至被視為最近股市小陽春的背後原因。

不難理解,人們很易會聯想起2009年的「4萬億救市」,當年對於刺激經濟和股市確有「神效」(2009年內地GDP增長9.2%,A股上證指數暴漲72%)。那麼今年的45萬億元,從數字看較當年高出10倍以上,效果豈不更加驚人?

問題在於,當年令人譁然的「4萬億元」和今年的「45萬億元」,並非全屬同一回事,就像「蘋果」和「蘋果批」的分別。且讓我們回一回帶,美國雷曼兄弟於2008年9月正式破產,對環球經濟及金融市場造成巨大震盪,華爾街氣氛接近世界末日,中國也難獨善其身。

為了穩定市場和國民信心,溫總理於2008年底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宣布「4萬億元投資計劃」,當中包括十大措施,以加快基建上馬為主。這4萬億元來自中央資金,全都是在各省市已制定的來年(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之上「額外加碼」,期望會產生堅實提振經濟作用;同時猶如配套基金,冀可撬動地方政府及其他持份者投入更多資金。

最後埋單計數,2009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額高達22.5萬億元,按年大增31%。作為比較,今次祭出的45萬億元,較22.5萬億元恰好多一倍,計及這8年來的通脹率和經濟增速,其實不算離譜。

事實上,45萬億元這個數字也有所「低估」,只計及地方政府投資額,而未包括來自中央政府的開支(例如涉及國防、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定點扶貧等項目)。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去年(2016年)的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額錄得59.7萬億元,按年增長6.2%。

但無論如何,根據各省市目前規劃,今年內地基建開支確實會有較大增長,而且集中於中西部地區。例如新疆和西藏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分別為50%和25%,貴州和雲南都是20%,即使廣東和福建這兩大發達省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亦設於15%水平,分別較去年高出5個和5.7個百分點。內地經濟師普遍估計,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超過10%,較去年提升逾4個百分點,總額突破65萬億元。

炒起基建股 未構成牛市

講到底,中央最新經濟國策是「去槓桿」,把貨幣政策由穩健偏鬆轉向穩健偏緊,榨走金融泡沫以控制風險。但在貨幣政策上「收水」的同時,亦不可令經濟增長失速,於是在另一方面加強財政政策,主要措施正是增加基建。內地官員認為,中國仍處於高速城鎮化過程(截至去年城鎮化率僅41.2%),尤其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後,因此基建投資仍可發揮效益,不虞會造成太大浪費。

若說今年股市方向之一是「炒基建」,其實不無理據。近年「去庫存」和「去產能」漸見成效,包括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已由供過於求轉為供需平衡,再加上今年基建投資大增,便可望進一步轉向供不應求,尤其中西部市場將特別受惠。然而,這也只會炒起基建和資源板塊的部分股票,未足以成為「牛市重臨」之邏輯。若期望可像「4萬億救市」般刺激A股暴漲七成,那根本就是「諗多咗」。

高天佑 tyko@hkej.com


頂:3 踩: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 (39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03 (40次打分)
【已經有26人表態】
2票
感動
3票
路過
4票
高興
2票
難過
3票
搞笑
5票
憤怒
3票
無聊
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