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哥本哈根协议》的不满究竟来自何方
回顾这次大会一波三折的历程,人们不难理解,杂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原本把大会当作转嫁自身责任、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不相称义务的机会,而协议的产生打破了这一图谋,因此它们不仅抹杀这一协议的积极意义,还攻击为达成协议而不懈努力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原本希望气候变化大会一揽子解决气候变化与发展问题,而《哥本哈根协议》没有满足它们的所有期待。
应该看到的是,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触及各国核心利益。因此,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之路从来就不平坦,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缔约方通过《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路线图”,每一个成果都伴随着艰苦努力、激烈交锋。《哥本哈根协议》的产生也不例外。正如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里·图里基所说,《哥本哈根协议》的达成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尽管有些国家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不太满意,但是这是各方经过艰苦谈判取得的成果,“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可以预期的是,哥本哈根之后的气候变化谈判将更为复杂、更为艰巨。但《哥本哈根协议》为进一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一个立足现实的起点。
(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