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场之死
林纯洁
上周,迪拜世界(Dubai World)的债务危机震动市场,而消息人士称阿联酋中央银行可能对迪拜世界的债务进行担保,到了昨日,迪拜世界发表声明将重组260亿美元债务。这看上去像是一个中东版的“大到不能破产”(too big to fail)。
对于神经敏感的市场,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前提是你看得并不足够远。
“大到不能破产”无处不在
在美国和欧洲的政府及中央银行出手挽救深陷危机的金融机构之时,“大到不能破产”就成为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政治家们给出的解释是,这些对于整个金融系统影响重大的机构如果陷入破产,整个经济体系都将崩塌,我们无力去承受这种后果。雷曼兄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该公司的破产成了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分水岭。
这种观点难以质疑,但有一个问题却是政治家们一直回避的,那就是“如何防止我们继续陷入这种困境”?
一种很自然的想法是,如果一个金融机构大到我们难以承受其覆灭,意味着这个机构承担的并不仅仅是公司风险,还有整个经济的风险。
解决方案包括,分拆这些公司从而让它们不会对整体经济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或者由政府去接管这些企业,防止这些公司为了小部分人利益而让全民承担风险。
而事实上这种变化并未出现。
危机发生后,摩根大通接收了贝尔斯登、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从而令影响更加巨大;另外一些金融机构也试图从政府的政策中得到好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了金融控股公司,野村集团首席运营官柴田拓美此前就曾对CBN记者表示,高盛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是为了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援助,去年它们需要,现在已经不需要了,现在高盛做的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业务。
与此同时,各大金融机构正在努力还清政府的援助资金从而获得更大的独立性。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债券投资者是关键
投资者知道自己如果投资于一家“大到不能破产”的公司有什么好处?特别是债券投资人。债权人愿意以极低的利率为有隐形政府信用的企业提供资金,而不会过分关注这些企业具体的业务状况。
同样,企业也有充足的动力进入“大到不能破产俱乐部”,对于它们而言,这意味着更低的融资成本。事实上,在过去几年杠杆比率大幅提高的过程中,虽然有投资者过分乐观的因素,但政府信用与公司信用的混淆不清同样是重要原因,我们从美国政府支持企业房地美和房利美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过去的救援例子中,政治家强调股东利益的损失,认为这代表着投机者已经为他们的失败付出代价。这是错误的,只有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市场才会从过度投机中醒悟。
我们关注迪拜世界的重组,并不仅仅是关注债权人的利益分配,而是迪拜世界应该被分拆,成为真正的公司,而为它们提供资金的银行业需要仔细考虑它们从事的业务,而不是寄希望于阿布扎比的再次援手。
即使是对于全球经济,这种变化也是重要的,因为金融市场真正的意义在于让资金流入更有前途的公司,而不是有政府背景的公司。
自由市场已死,直到再没有企业依靠政府信用参与市场竞争。
相关专题:
迪拜世界集团背债590亿美元濒临破产
银行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