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跷跷板
虽然俄方打击走私和腐败,整顿市场的行为并不是单纯针对中国商人,但是包括民间贸易在内的中俄贸易已经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转型时期
本报记者 王晓明 北京报道
11月3日,天还没亮的时候,赵伟就早早的起床出门了。作为数万名在俄罗斯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简称大市场)事件中受到影响的华商之一,自6月份以来,他的生活好像是电影中的情节。
“现在还留在俄罗斯的原因,就是想尽快把手里的存货卖出去。”赵伟说。他在过去的两个月中,陆续拿回了被扣在市场中的货物,“目前只有把货物尽量处理出去,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但是,最让他不安的,还是越来越紧的身份盘查。赵伟身边的华商们越来越多的选择了回国。“用以前的老办法,现在已经不能继续在俄罗斯经营下去了。等我的货甩得差不多了,我也会回去,再找其他的途径,重返俄罗斯市场。”赵伟说。
虽然没有了大市场的保护,但随着新年的临近,需求的高涨使得很多像赵伟一样的商人还是决定,在甩货的同时,铤而走险的再次进货,灰色清关的现象或许再次迎来一个高峰。
本报记者从中国驻俄商会相关工作人员处了解到,随着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简称大市场)前后遭遇的两次大火和彻底关闭,俄方查处走私货品和经营人员身份的力度不断加强。因此,华商在俄经商的风险再次加大,中方相关管理机构已经向在俄华商发出预警。
而就在赵伟开始他一天的甩货生涯的同时,11月3日,在北京国贸饭店的会议厅里,正举行一场贸易洽谈会。
洽谈会的主角们是来自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工业名城车利亚宾斯克的企业代表,他们在俄罗斯工商会和中俄机电商会的协助下,带着合作意向第一次来到北京。迎接他们的,包括、和多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代表们。
一名与会中方代表向本报记者表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长期合作的欧美市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开拓新市场的压力之下,俄罗斯广阔而尚未开发成熟的市场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的期待很高。”他说。
“能源、机电产品类的进出口贸易,在中俄贸易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俄贸易额有所下降,但是在近期的接触中,已经明显感受到俄方在关闭国内的大市场,减少从中国进口日用产品的同时,对机电等大宗商品的合作热情越来越高。”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总贸易额的大幅下降和民间贸易遭受的重创,将中俄贸易带到了关键的转型时期。在历经了突袭、驱逐、查抄、大火的蹂躏后,大市场的繁荣已经成为历史,中俄贸易模式是否也能找到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