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岑施泰因:东亚地区开放性与灵活性是特色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热心人
熱度20票  瀏覽2次 時間:2009年11月16日 09:16

专访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卡岑施泰因

陈晓晨 洪嘉泽

最近,有两件事给本已火热的地区主义注入兴奋剂:东亚峰会提“东亚共同体”目标、欧盟《里斯本条约》“通关”。

如果说,前者仅代表东亚一体化在观念上有重大创新,那么后者就是欧盟政治一体化的实质性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冷战后地区主义理论的首创者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彼得·卡岑施泰因(Peter J. Katzenstein)在参加北京论坛时受到追捧,也就并不意外了。

不过,卡岑施泰因最近的思路已经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地区”,进入到心理意义上的“文明”。 在接受CBN采访时,他表达了对一元文明观的强烈反对,认为文明应该具有多重形态和多元性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亚洲地区主义与文明融合的谨慎乐观。

CBN:你在北京论坛的讲话中提到了“多元文明”的概念,而你此前曾对地区主义进行研究。“地区主义”与“多元文明”之间有何联系?

卡岑施泰因:在此前的书中,我提到了地区的“多孔化”问题,各个地区认同不同的“身份”,就像嵌在全球系统当中的“基因”一样;而“文明”探讨的是各个地区在文化或文明层面的异同。

我并没有试图通过国土来定义“地区”的概念。就像众所周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是“中华”的概念不限于此。例如,有种说法,中国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外资”的所有者实际就是中国人。我就是想把握住国际政治中这部分内容,因为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CBN:你分析了地区多元主义的问题,特别是西欧与东亚。你怎么看待美国在各个地区中发挥的影响?

卡岑施泰因:美国在任何地区都具有“地区性”的影响力;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都不能与之相比。

我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东亚和欧洲有相似之处,因为历史上的德国和日本都曾被美国打败,从而在这两个地区造就了相似的权力结构:美国成了这两个地区的关键性力量。在三四代人之后,中国崛起,情况会变得很难预测,这使得华盛顿、东京和北京都很紧张,因为他们不知道东亚的未来在何方。

在欧洲,这些国家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性安排,相互制约,因此欧洲的紧张程度很低。

美国在世界各地区都是一支“干涉性”力量。当然,美洲是个例外,美国不能在加勒比地区施加武力,因为这种毁灭性的力量已经使得美国在美洲被视作威胁。但是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并非如此;虽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欢迎美国的力量,但是美国的行为也的确使这些地区的某些国家获益。

我并不相信中国能够在拉丁美洲拥有如此强的影响力。但非洲是一个特例。美国由于担心在这一地区的安全问题而很少在这里投资。相比非洲的能源,美国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这一地区的其他问题上。

CBN:在对待东亚一体化的问题上,澳大利亚希望美国进入,日本则似乎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东盟国家则似乎疑虑重重。从经济和安全合作的角度来看,东亚共同体应该有多大?是否有可能包括印度等国?

卡岑施泰因:东盟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国家发展关系是想从多方面获益,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是很聪明的。

在“东亚应该有多大”的问题上,日本当然包括在内。澳大利亚现在也是了。那么印度呢?15年前,印度甚至根本不被认为是亚洲国家。不过,在25年之内,人们也会承认印度是亚洲的一部分。

仅从实力政治的角度判断,美国同样是亚洲的一部分,因为美国在亚洲有着强大的海军力量,能使西如同平地一般。因为美国海军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已经跨越了大约六到七代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美国都已经是东亚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亚洲与世界之间的界限相当的模糊。中东也同样可以是亚洲的西部。

亚洲是否包括美国,这是一个外交家的游戏,我所考虑的只是贸易、美国海军、社会网络。外交家所谈论的与世界上真实发生的有太多不同。

由于目前东亚一体化的制度并没有僵化,所以东亚共同体仍然有着扩大的可能和无限的活力,东亚的一体化进程有许多选择。像欧盟那样的多数表决制,其实并不一定是公认的最终意见;有些时候只是说需要增加议程的灵活度。

在东亚,存在这样灵活而不僵化制度,因此印度有可能在合适的时机加入进来,而澳大利亚可能加入,是因为其他国家需要其自然资源。亚洲可能会采用“灵活的地理区划”,这个地理区划是可伸可缩的,这是一个优势。

CBN:所以,东亚共同体可能只是一个“论坛”,并不会存在一个行动上的领导国家?

卡岑施泰因:不,“论坛”是建构地区的第一步。虽然在外人看来这只是大家在讨论,远未达到合作的程度——在几年之内,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是从几十年的尺度来看,这种想法往往是错误的。因为亚洲的一体化进程会涉及很多的方面,如地区稳定、创建一个促进增长和繁荣的环境。就像虽然现在对有些问题不作为,但是随着不断地谈论和影响那里,局势肯定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时间。

CBN:有人说东亚应该向欧盟学习,你怎么看?

卡岑施泰因:这就像将我和姚明作比较,但实际上我们俩没有什么可比性。这是在20年前就被大家批评的欧洲中心主义在作祟。亚洲不应该模仿欧洲模式,应该按自己的方式进行。两个地区都为合作树立了政治和经济合作框架,但是政治进程本身是不同的。

亚洲不能与欧盟或者北美自由贸易区作比较,因为地区与地区之间是不同的。“东亚共同体”这一词汇有点让我不安,因为它意味着国家将融合成一体并且丧失个性。亚洲现在发生的是一些力量充斥了进来,但是并没有完全代替原有的力量结构,但是三四十年之后的状况会变得很难预料。这个力量就是东亚的地区主义。

CBN:那么你是否认为当前的危机会对地区一体化起到促进作用?

卡岑施泰因:当然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历史有时向前发展,有时也可能后退。比如,如果美元继续走弱,欧元走强,那么很多依靠出口的国家就可能无法生存,甚至威胁退出欧盟。所以危机对既有的合作也可能是威胁。

如果中国像过去10年中所做的那样,继续只重视短期利益,增加其美元储备,将会遇上很多麻烦,这种循环甚至可能会崩溃。这对美国也同样是很大的挑战。这是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如果开放市场,中国有可能在金融领域扩张权力;但是允许汇率自由浮动,中国可能就不能在下次金融危机中有效地抵御危险。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众多的争论,所以唯一的建议就是谨慎为上。还是需要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0 踩:1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71 (7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6 (5次打分)
【已經有7人表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