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关系的战略意义
订单,又是订单!
法国总理菲永访华之旅带来的最大新闻就是天价订单,将近15亿欧元的核电站订单,参与中国大飞机制造的生意等等,不一而足。
11月底,在年初中国赴欧采购团两次“绕开法国”之后,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终于带领规模庞大的采购团前往法国。临行前,法方对采购团寄予厚望,希望陈德铭一行将为法国带去百亿欧元订单。然而从返程时披露的消息来看,采购团的法国之行却似蜻蜓点水,鲜有具体成果。
11月陈德铭赴法,12月菲永访华。两件事相连,让酝酿已久的法国总理访华,怎么看都如同中国采购团赴法考察后的一个签订合同之旅。
当然,法国总理亲自来签合同自然是中法关系的一件幸事。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法国多位高官频繁访华,在菲永之前,法国政界第二号人物、国民议会议长阿夸耶,与号称“法国最有权力”的女人、财政部长拉嘉德先后访问过中国。这一切都说明中法关系自2008年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以来,终于要重趋平静。
但经贸唱主角也是中法关系远未恢复到应有的、战略高度的明证。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订单几乎成了中法、乃至中欧间有效合作的代名词。今年以来,中法关系的回暖信号几乎全部来自双边经贸合作。
与此同时,无论是在双边政治磋商,还是国际舞台的多边机制中,中法关系难称协调。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此次在会见菲永时,强调中法应该一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但就在刚刚结束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法国总统萨科齐公开批评中国阻止大会达成有意义的协议。
在今年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峰会中,萨科齐也曾提出,规范金融交易体系、取消免税天堂、建立“有序资本主义”等一系列建议。但由于萨科齐政府缺乏和中方的沟通,这些建议也没有得到中国强有力的支持。
一位法国商界精英人士曾略带抱怨地对记者表示:“萨科齐对中国的了解还很有限。”但不幸的是,熟悉法国外交决策内幕的人几乎都知道,今天法国外交的“头脑”在爱丽舍宫,不在外交部。外交部完全是一个执行机构。由此,“不了解中国”的萨科齐对中国的了解就会对法国的中国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
如此一来,中法关系似乎正在滑向中日之间十余年“政冷经热”的局面。
但大国关系不能仅仅依靠经贸合作来支撑,“政冷经热”的局面也不应该是中国所希望的。
法国毕竟是核大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欧盟轴心成员,与法语非洲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殊关系。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远远超出日本。中法仍然需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上展开切实合作。
法国和欧洲也是中国制衡美国霸权的重要力量。在外界热议的“中美两极共治”背后,中美之间摩擦冲突不断。哥本哈根会议就见证了中美在“发展权”等核心问题上的激烈冲突。况且,中美的实力并不平衡,无论是美国的经济总量、技术水平、军备力量,还是美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对全球重要资源的控制力,都是中国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国需要法国和欧洲,法国和欧洲也会出于相同的考虑需要中国。
温家宝总理在与菲永会谈时就表示,中法关系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过重要影响,“当前,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法关系应巩固稳定性、保持全面性、增强战略性”。
这并非迎接客人时的客套话,而是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切实需求。就目前的中法而言,挑战来自于如何能够找到具有战略意义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利益交汇点。
(作者系本报特派布鲁塞尔记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