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用工荒愈演愈烈不断蔓延 六七十岁老人也变紧俏
本报记者 肖明 北京 湖北报道
这个经济复苏的春天正在被缺工的焦虑笼罩。
随着雇主们对人手的饥渴和争夺的愈演愈烈,缺工之火沿着年龄链条不断蔓延。当沿海的珠三角传来节后缺少200万年轻工人的消息时,在内地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也开始变得紧俏。
“我们这里什么人都需要,不管老的少的。”2月22日,在江西上高县,宏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肖一山说。这家接近400人的工厂现在缺少足够人手来应对年前接到的大量订单。为救急,和当地其他同行一样,肖一山不得不雇佣55岁甚至60岁以上的工人。这些老人已经达到50名,超过工厂员工总数的十分之一。
“太缺人,没办法。”肖一山说,这些招来的老人,薪酬也在雇主的急切需求中水涨船高,月薪多在1500到2000元。
身价上涨之下,有的农村老人甚至像年轻人一样跳起槽来。比如,柏林、王金秀这对老夫妇在年前刚刚“炒”了老板。
68岁的柏林和他64岁的妻子王金秀是湖北仙桃市郭河镇大发村的村民,2年前开始应聘在当地的养鸡场当看管。夫妇俩本来拿着上千元月薪,给本村老板魏上松的一个有2万只鸡的养鸡场打工,但他们嫌在那里给鸡打料的工序太麻烦,于是在年前选择跳槽,应聘来到离家有2公里远的新阳村鸡场,看管上万只蛋鸡。
“新阳村这里是新开发的,正在发展中,我喜欢找环境更好的地方工作。”2月22日,王金秀说话的口吻像是一个对生活品质很挑剔的城市高级白领。
王金秀的牛气是有凭仗的。现在在当地,要请一个负责喂鸡的人,即便是一个老人,都是件令人苦恼的事。“现在湖北农村干这些喂鸡、喂鳝行当的主力是‘六零部队’,即60-70岁年龄段的人,”郭河镇养鸡协会会长马明爽说,因为人难找,这些喂鸡老人的年薪都涨到了1万元以上。
“随着劳动力日渐紧缺,农村60岁以上人口大规模加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参与率提高),是全国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金营的研究结论,由于60、65岁以上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在上升,用工荒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如果连这些老人也退出劳动市场,中国劳动力供应量将提前在2016年之后回落。
而这意味着中国的时代可能提前结束。
身价暴涨的乡村喂鸡老人
“喂鸡老人”难寻已经困扰了张永青两年。
张永青在郭河镇郊村的养鸡场有2万多只鸡。他要招聘的岗位并不累人——每天就是盯着那些鸡,含打料(粉碎饲料),给食,除粪,捡蛋等工作,每天上班5-6个小时,体力消耗不大。
但就是这样的活,居然有两年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应聘者。在费尽周折,两年间先后换了10个人后,张永青好不容易请来了两对老人。一对是65岁的本地陈姓老人和妻子,另一对是从潜江挖来的64岁马志龙夫妇。
当然,张永青为此把工资调到了当地最高——每位老人月薪1100元左右。除了工资,还有多出一个月奖金激励。一对老夫妇看管1万只鸡,则2个人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
这个薪酬水平比两年前大幅上升。“前几年每万只鸡的人工费用一年才6000-7000元,现在涨到2万元了。”张永青说。
“现在找一个合适的养鸡人非常头痛,年轻人不肯干这种活,嫌工资低,而且不自由,他们都到城里打工去了。” 马明爽说,即便是60岁以上的老人也很难找,一般在本地找不够人手,还得到外边甚至省内的山区里找。马明爽自己养了4万只鸡,请了8位老人。
根据郭河镇的人口数据,近年来该镇6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数在增加,但对老年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加大。比如,郭河镇正在打造“全国养鸡第一镇”,养鸡要达到600万只。而超过1万只鸡一般都要请人看管。
其他养鳝等行业用工需求人数也很大。与郭河相邻的张沟镇,是全国养鳝第一镇,该镇先锋养鳝协会陈泽洲说,全镇有3万亩面积60万网箱,每200个网箱就需要聘请人员,也是以老年人为主。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地方报道:
专家分析:
媒体评论:
相关专题:
全国普现用工荒
餐饮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