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新區 天水圍站率先發展
【經濟日報專訊】洪水橋新發展區會先起動西鐵天水圍站新市中心,洪福邨旁率先興建首批公營房屋,共1,800伙,原區安置受影響村民,2024年入伙,另建規模等同3個太古坊的新商業區。
政府昨啟動洪水橋新發展區的最後階段公眾諮詢,期望可於2020年開始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以便首批居民可於2024年入伙,預計整個發展區會在2037年完工,作為本港長遠的房屋及商業等土地供應,公私營房屋達6萬伙。
區內22村落 17個保留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計劃先發展已有鐵路及基建等附近設施的土地,其中一幅位於洪福邨西面的土地,會預留作公營房屋發展,會是區內首批落成的單位,以原區安置受影響及合資格的村民,而跟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相同,政府亦會提供特惠補償。
發言人指出,現時新修訂的發展計劃,已盡量減低對區內現有村落的影響,區內合共有22村落,其中17個會保留,而其餘5個村落,包括奕園村、田心新村、新生新村、石埗路尾村及沙洲里二村,因位於未來擬建的市中心及較為分布,故無可避免要搬遷,受影響的建築物約有1,500個。
至於西鐵天水圍站旁的居屋,因已獲城規會批准,故有關的單位供應未有納入發展區內,涉及約2,500伙單位,可望於2018年落成,可容納7,700居住人口。
有別於過往的新市鎮,洪水橋新發展區的商業用地高達107公頃,規模接近兩個香港濕地公園(香港濕地公園佔地約61公頃),佔可發展土地24%,比住宅用地的比例20%還要高,總商業樓面面積達2,231萬平方呎,差不多相等於3個港島東太古坊的規模,以創造15萬個就業職位。
建商業區 規模3個太古坊
其中可優先發展的西鐵天水圍站新市中心,可興建的商業樓面面積達753萬平方呎,除了寫字樓,還會有商場及酒店等設施,為天水圍居民提供額外的就業機會。而擬議興建的西鐵洪水橋站市中心,商業樓面面積則約1,400萬平方呎。
發展局發言人指出,區內的寫字樓地積比率計劃由8倍,提高至9.5倍,可以興建樓高逾30至40多層的寫字樓,規模跟荃灣的如心廣場相若。另外,發展區亦會預留6幅酒店用地,其中兩幅位於西鐵天水圍站市中心,其餘4幅則會在西鐵洪水橋站市中心,預計合共可以興建約4,400間客房。
除了商業區外,洪水橋新發展區,亦會預留土地作物流、工業、高增值工業及科技園等發展,佔地約60萬公頃。
洪水橋新發展區總佔地約714公頃,最新會分5個發展特色區(簡稱DCA,Development Character Area),原先計劃不作大規模發展的南面DCA6區,明確剔出發展區外,在扣除道路、河道、山丘、斜坡及現有鄉村後,區內可發展土地約442公頃,居住人口約21.5萬,新增就業職位約15萬個,比原本的10萬個,大幅增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