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 得主曾遭奚落

熱度199票  瀏覽5次 時間:2015年10月07日 09:25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4日電) 談到諾貝爾獎,大家 就會想到改善人類生活的開創性研究,但是這個獎得主 後來也曾遭奚落。 但在1945年11月,日本廣島和長崎遭受原子彈攻擊 才剛過三個月,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發給發現核裂變的德 國科學家哈恩(Otto Hahn)。 不過哈恩的發現爭議性不大,是後來的應用才引發 爭議。 有些研究則不然,包括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葡萄牙神經病學家孟尼茲(Egas Moniz)。孟尼茲得獎 原因是「在某些精神變態發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的治療 價值」。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目前只用在罕見的情況。諾貝爾 獎基金會(Nobel Foundation)網站嚴肅地指出,這項 手術「具有爭議性」。 現在對這項手術的評價一般都是負面,主要是因為 在當時的簡陋條件下,大腦手術精準度很低,對術後效 果的評價也沒有客觀、可信的標準,而且患者手術後往 往喪失精神衝動,表現出類似痴呆、弱智的跡象。 1974年上映的美國電影「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將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描述 成使人喪失反抗意識的手術。 1950年左右所做出的調查顯示,大約1/3病例在手 術後沒有少變化,另外1/3比術前惡化。隨著後來藥 物治療和其他更精確腦外科手術的發展,這項手術在20 世紀70年代以後逐漸拋棄。 精神病學家、前醫學獎遴選委員會委員詹松「( Bengt Jansson)寫道:「我看不出有什麼好憤怒的, 那是1940年代,當時根本沒有其他療法。」香港易事泊 Hong Kong e-Services Provider*^3e0mjA8e5El9K

頂:11 踩:1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3 (57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 (60次打分)
【已經有56人表態】
13票
感動
5票
路過
7票
高興
11票
難過
6票
搞笑
6票
憤怒
4票
無聊
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