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万铁路:打通最后的蜀道
汪言安 恩施
一位中药材商人的铁路期待
在2004年11月启用的重庆万州区火车站入口处,有一尊非常耀眼的雕塑:两尊巨大的三角形架一前一后伫立着,一条火红的彩带从中舞动飘过。
三角形架的正面看似站立的人字造型,这个被命名为《穿越》的主题雕塑,浓缩了三峡库区人对铁路的无尽期待:长长的铁轨会把它与中部地区连接,那是万州人脸上的一抹微笑。
“到明年这个时候,万州人的脸上将不仅只是一抹微笑,因为打通鄂渝的宜万铁路即将通车。”2009年12月27日下午,坐在万州火车站对面三峡中药城某个写字楼办公室里的中药材商人陈炳义对记者感慨。在这间办公室里,他每天抬眼即可看到这尊 《穿越》雕塑,每天都能听到火车的轰鸣。
这位已经做了20多年中药材生意的中年人,似乎非常享受这种轰鸣声,在他看来,火车进站出站的次数越多,也就意味着他的中药材生意可能会越做越远,越做越大。
5年前,在万州火车站还没有正式通车之前,他并不太明白这些,“只知道火车能开多远,生意就能做多远,具体能怎样,心里没底。”
火车开通这5年来,火车站周边不断冒出来居民楼和写字楼、超市和商场,房价也不断攀升。陈炳义在三峡中药材城的办公室从租用的民房搬到自己买下来的一层写字楼里。现在的万州火车站每天只有5趟出城的车,三趟跑成都,一趟到广州,一趟到达州。
“据说宜万铁路开通后,从万州到恩施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而根据规划,恩施将会成为打通鄂渝、贯通东中西部的枢纽,这将会意味着什么啊?!”在生意不忙的时候,陈炳义总是不忘给200公里外恩施市新塘乡中药材种植地的负责人老唐打个电话。关于这个问题,自宜万铁路2004年年初正式开工以来,他们就一直在讨论,除此之外,还讨论对未来生意发展路线的设想。“只要一想到这些,难免激动一番。”陈炳义说。
1996年,一个偶然机会,陈炳义在一个恩施朋友的带领下,一脚迈进了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这个被称为“华中药库”的地方是很多中药材商人心中的圣地,只是由于这里地处偏僻,与外界几乎交通隔绝,长期以来,圣地也是“禁地”。
新塘乡距离万州的行程不过200来公里,14年前陈炳义来这里几乎用了整整一天,那一次行程的艰难可以用“几经周折”形容。
“倒了无数次车,路基本上都是围绕高山峡谷建的,狭窄的公路上,一边靠着山,另一边就是万丈深渊的大峡谷,不说开车的人,坐在车上望一眼窗外都浑身冒冷汗。”陈炳义回忆那一路的情形,眉头依然紧皱。
即使是现在,从万州南站到恩施的班车,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最少也要5个半小时。现在从利川县到恩施市之间已经有近70公里高速路。这70公里的高速路上,就有十几个隧道穿过,最长的隧道有6700米。
“在这条路上,你才能真正体会‘蜀道之难’啊!”陈炳义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路上那些背着竹背篓的行人,朋友说,这连绵山里的中药材都是靠人用背篓背出山来,在一个小镇上被集中收购后再发到山外,自然无产业规模可言。路太难走了,一些山里人一辈子也没出过大山。”
陈炳义来恩施后很快就被这里无尽的中药材资源所吸引,两千多种中药材遍布武陵山区,其中数百种属名贵中药材。“但交通运输不畅,数百年来很多中药材的命运只是自生自灭,看着让人心疼。”陈炳义说。
心疼归心疼,没有几个商人敢来这里大规模种植和收购,毕竟交通不畅,“这里的东西要想运出山,光运费就比山西的煤炭贵。”陈炳义所能做的只是小批量搞一些名贵品种,特供下游的一些厂商,“交通运输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也只能到这一步了。”他说。
从确定要修 “宜万铁路”开始,状况迅速改变了。2002年年底,陈炳义恩施的朋友催他赶紧买地搞中药材种植,这位朋友说“铁路一通,这里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药库’,商机无限,先下手为强”,朋友还提醒说已经有多家厂商过来与乡里商谈买地搞种植。
“那时根据规划,铁路至少要到2009年才正式开通,但商人们显然等不及了,前所未有的‘圈地种植’开始在这个深山里如火如荼地展开。”已经考察了多年的陈炳义也不会坐失良机,凭着他与当地中药材农户多年以来建立的情感,他轻松地获得了各种支持。
从圈地种植算起,又过去了七八年。这七八年里,他一直在做着准备,也酝酿过各种计划。除了常规的下游终端市场的开拓,他也考虑引进合作伙伴,投资办厂,甚至打造中药材物流中心。陈炳义相信,随着宜万铁路开通期的临近,更多中药材商人的财富之门也将随之开启。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交通运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