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花3小時坐車 辭職求去有理?

【經濟日報專訊】畢業未幾的女生不想日坐巴士3小時而辭職,被親友貼文批評年輕一代不肯捱。通勤愈發煎熬,其實外國皆然,政府免不了要自問,政策規劃能否做好點?
每天3小時,1個月下來就是60小時,足以看《2001太空漫遊》24次,一生更等同3.9年,幾已夠達芬奇畫成《蒙娜麗莎》。年輕不代表有本錢虛耗光陰,若寓所附近亦有好工,還不如省省交通費。
通勤時間長 損生活質素
租金低一點,年輕人尚能在公司附近租單位居住,但環球大城市樓價普遍高企,加上自然人口增長、城市擴展等等因素,更多人迫着要往外遷。
港人或搬到新市鎮甚至深圳,紐約人走到新澤西、賓夕法尼亞,倫敦人則出走劍橋、肯特,每天都要大長征。英美官方數據皆顯示,人均通勤時間持續上升,單程已須花逾90分鐘者更加急增,美國光是在2014至15年間就升了8%。
按交通程式Moovit統計,港人平均每天花73分鐘上下班,逾2小時的佔21%,快倫敦、紐約10分鐘左右。不過,若考慮到港人每年工作高達2,606小時,日均比兩市長約3小時,大概就能明白,何以有打工仔不想再被特長車程每天折磨。醫療學者Christian TJ.曾指出,每浪費1小時在路上,就要少做6%與健康相關的活動,最主要佔用了睡眠時間,也令人減少煮飯、跟家人用膳。
《華盛頓郵報》曾引述不同研究報道,通勤時間增長,癡肥、高膽固醇、頸背痛、抑鬱、離婚、甚至死亡的風險統統上升;社交層面上,「長征者」亦更可能曠工,自己更難脫貧,連下一代都更可能有情緒問題。
按照過去3次中期人口統計,港島、九龍、新界居民跨區工作比率持續上升,已分別升至28.9%、44.4%及49.5%。即使背後或反映鐵路網絡愈見發達,打工仔的通勤距離、轉車次數亦免不了增加。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天表示,若發展新界北,將可容納25.5萬至35.5萬人。市民繼續要出市區工作的話,東鐵綫怕只會更逼人,開拓新界就業機會更為刻不容緩。
住宅區拓就業 一舉多得
今天很多東西可在網絡雲端辦妥,正如學者梁啓智所言,政府很多工作職位無必要放在市區,後勤文書部門絕對可放在新界,既能減少新界打工仔交通開支,也不用搞那麼多運輸基建。
日本為減少公眾交通擠塞,上月底發起了遙距辦公運動,政府冀將容許居家工作的企業比率,由去年的13.3%,增逾倍至2020年東京奧運的30%。就算無法掃除超時工作文化,能減少於公司坐足9、10小時才是好員工的偏見,亦算是種德政。
坐車通勤的時間,不一定都會蹉跎過去,一樣有人能小睡、看新聞、打電玩善用時間,但若能有選擇,相信很多人還是憧憬有一天,踏單車、甚至走路就能上班。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