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应该担心就业吗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热心人
熱度23票  瀏覽3次 時間:2009年11月06日 09:09

或许,美国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从没担心过,未来印度的就业岗位会起什么变化。

印度的一个较大的技术服务公司Infosys公司的CEO S. Gopalakrishnan先生,早些时候告诉我,他担心,再过20年到30年,更聪明的计算机和不断改进的自动操作系统将可以做很多公司的办公室工作,这样,很多公司就可以迁回他们自己的国家,以获取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带来的好处。

他回忆了他公司曾经历的一个外包服务的案例,他们公司收到了订单,是给一位客户搞一个电子系统。当合约开始履行时,Infosys公司投入了大约300个人去做这个项目,但是不久,种种状况显示,只需要100个人去做这项工作。

我问道,到底怎么了?

他说,在一个订单中,现在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通过电子系统处理,所以不需要那么多人力投入。在其他的一些例子中,以前相互孤立的计算机系统现在纷纷都开始联网,因此,更多的订单处理都在实现电子化,而不是靠人力去介入。他说,最终, Infosys自己的工作过程慢慢已经变成流线型,以至于它只需要更少的人去完成一项工作。

他说这是不可避免的。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Richard Dooling最近也写道,当机器变得更加聪明时,它们也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这或许不会马上造成一个挑战,但是他说这种情况确实增加了一些国家的担忧,比如印度。根据印度软件和技术公司联合会Nasscom 的估计,大约有少于100万人工作于与外包服务相关的商务工作中。

我们作为人,对改变的适应速度比较慢,但是,技术看起来不是这样,它可以通过加速改进来快速适应周围环境。

他引用了美国媒体的例子,美国新媒体的发展令纸媒中的就业岗位受到了很大挑战。当更多的人在新媒体上可以看到他们需要的新闻时,在纸媒的就业岗位就会受到威胁。这或许是一种“抵消法”——新媒体的就业增多,纸媒的就业减少,但是,它将不会对整个工作就业岗位形成“耗损”。

大的挑战正在来临。幸好,印度的商业仍然在增长,虽然比前些年的增长速度慢了一些。

摘自Economix博客,编译 严珂

电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1 踩:1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 (5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1 (9次打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