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伙伴还是对手:后危机时代欧盟对华贸易攻守平衡术
虽然中欧贸易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后危机时代”中国与欧盟的关系还将更复杂和更艰巨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部 崔艳新
一方面,2010年欧盟外部需求若不能领先美国较大程度复苏,其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位置可能让位于美国;另一方面,2010年欧盟有可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进口的加速恢复与出口的持续疲弱,使得2009年1~10月中国对欧贸易顺差大幅缩减至871亿美元,同比减少了35.3%,预期这一趋势还将延续到2010年。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欧双边贸易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2009年11月份中欧贸易已实现同比与环比的同时正增长,中方对欧出口同比降幅收窄至8.0%,自欧进口同比大幅增长22.7%。而根据中国欧盟商会的预测,欧盟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对欧出口额将上升11.5%,欧盟委员会对2010年欧盟的经济增长预期为0.7%,据此推算,2010年中国对欧出口可实现接近10%的增长。在进出口形势双双转好的情况下,2010年中欧贸易将逐步走出萎缩阴霾,全年在企稳回升的基础上实现一定增长,但受基数效应以及2010年下半年双方经济刺激政策可能退出的影响,中欧贸易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分布。
在中欧双边贸易逐步恢复的同时,欧盟对华投资也释放出令人鼓舞的信号。自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FDI流量大幅下滑40%左右,但据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上半年欧盟对华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下降了2%和2.6%,成为对华投资来源地中降幅最低的地区。进入8月份以来,欧盟对华投资同比逐月上升,至10月份已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欧洲企业对华投资的逆势走强也将成为推动未来中欧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的重要因素。
贸易保护主义“十面埋伏”
金融危机不仅导致欧盟经济陷入大规模衰退,更引发了失业率持续攀升、公共财政赤字激增以及成员国利益严重分化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个别国家甚至面临社会秩序动荡的窘境。为了缓解内部压力,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显示出比危机前更为严重的保护主义倾向,对于其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中国表现尤甚。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目前欧盟对华仍在执行的反倾销措施多达50余起,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所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就占到总数的30%以上。2009年1~9月,欧盟对华新发起6项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7.4亿美元,分别涉及中国输欧的葡萄糖酸钠、铝合金轮毂、聚酯高强力纱等产品,对户外服装、三聚氰胺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等中国出口产品,欧盟业界也正在酝酿新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尤其新入盟的中东欧各国,对华贸易逆差在双边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多超过60%,一直以来要求平衡贸易差额的呼声不断,该地区一些国家2010年仍面临经济持续萎缩、失业率走高的困境,将成为欧盟推行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推手。
尽管贸易摩擦数额在中欧经贸总额中占比不到1%,但频繁的贸易摩擦已成为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更严重影响中欧双方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决拥护者和实践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先后派出6批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欧洲采购,足迹遍步欧洲各国,双方企业共签约230亿美元。2009年11月,中国再派贸易投资促进团访问塞尔维亚、法国、荷兰、爱尔兰四国,体现了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与欧盟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欧盟一方仍视贸易保护主义为摆脱危机的一棵救命稻草,2009年11月,欧盟对中国与越南产皮鞋反倾销税是否延长15个月的计划展开讨论,当日参与讨论的27个成员国中,15个国家表示反对延长反倾销税的计划,10个国家支持,2个国家弃权。该项反倾销税本已预期取消,然而在12月初欧委会正式讨论通过该建议案时,一些成员国突然改变立场,最终导致欧委会做出继续对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由此看出,欧盟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还仅限于口头呼吁,未来还须付诸更多诚意与行动。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