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革命正在“缩小”中国
2009年12月26日9时,武广高铁首发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楚汉名城”长沙、“九省通衢”武汉3个省会城市同时开出,千里武广间实现了3个小时直达。
武广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以世界第一的运营速度、世界一流的技术,引领一场现代交通方式的“革命”。
南中国被“大大缩小”了
大动脉搅动南中国。武广高铁的开通,开启了铁路革命的新序幕,开创了旅客“陆地飞行”的新时代,开动了鄂湘粤三省及整个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11月2日美国《新闻周刊》刊文指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铁路革命”,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让幅员辽阔的中国正在“大大缩小”。
的确,南中国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了:武广高铁通车运营后,武汉到广州的旅行时间由11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长沙到广州仅需两个小时。
作为每年全国春运重点的广州尤其受益。“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每天可运送旅客8万余人次,高峰时期每天将可运送旅客15万~20万人次,沿线的‘一票难求’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说。
此外,据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介绍,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营“释放了既有武广铁路的运能,货运能力将明显提高,同时,这对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刚刚闭幕的提出,要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一直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先行区,外向型经济结构明显。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介绍说,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正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化,武广高铁的开通,“带动了‘武广经济带’的形成,对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经济结构互补、促进鄂湘粤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珠三角向内陆腹地拓展,湘鄂两省打开改革开放前沿窗口,区域经济的发展合力今后将更加强劲”。
“千里武广半日还”终成现实
“早餐热干面,午餐白切鸡”,“才饮‘珠江水’,又食武昌鱼”。这是媒体对武广高铁的评价。曾几何时,人们期盼着“千里武广半日还”,但却不得不接受“买票排长队,上车挤一天”的事实。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人流物流的旺盛需求,急需一条快速便捷的南北大通道。
修建粤汉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年梦想。早在1896年,清政府上谕修筑广州至武汉铁路,由官方主持,三省绅商通力合作。以此算起,粤汉铁路已有110余年的历史。旧中国积贫积弱,粤汉铁路动工后,路权历经波折,“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也曾担任粤汉铁路总工程师,推进铁路建设。直到1936年,粤汉铁路才全线竣工。此时,从武汉到广州需要44个小时。
经过数代铁路人的百年努力,在既有武广铁路线上运行的武广客车的旅行时间,缩短到10个小时左右。但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相比,铁路发展仍严重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7.2万公里,但按人均里程计算,仅为5.5厘米,不及一根香烟长,排名在世界百位以后。“特别是在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的珠三角地区,铁路的‘瓶颈’制约更是明显,‘一票难求’成为铁路部门的揪心之痛。”铁道部总规划师郑健说。
货运方面,由于客车开行较多,铁路货运需求满足率常年不足35%,铁路部门不得不拿出95%以上的货运能力用于运输煤炭、石油、粮食等,以基本保障国计民生的需要。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