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倒计时10天
陈晓晨
现在,离“最后期限”只有10天。
这个“最后期限”是指12月7日,联合国框架公约哥本哈根大会(UNFCCC)。在一些人眼里,这是“拯救人类”“最后的斗争”。
这次大会堪比历史上那些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大会。
如果说,历史上的战争是为了决定空间或有形资源的分配,那么哥本哈根大会就是决定环境这个无形资源的分配。
在这个日子到来之前,争论也异常喧嚣。
数日前,一些电子邮件的泄露给气候变化这堆干柴又添了一把烈火。这些据称由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英美科学家撰写的邮件,就相关数据以及是否应公布这些数据进行了辩论,其中涉嫌采用一些“技巧”操纵数据。“气候门”再次点燃了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热情,因为这似乎直接攻击了这场气候变化大会的根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做什么?
回到27年前的斯德哥尔摩,人类历史上首次环境会议在那里召开,通过一份宣言,第一次警告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1992年,基于越来越多的指向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机制建立,第一次原则上规定将温室气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规定工业化国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在第一承诺期期间,至少须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其他国家采取自愿应对行动。在2007年的巴厘岛会议上,以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为代表的主流科学家确认,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原本持怀疑论态度的美国政府也改弦更张,表示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此次哥本哈根大会,极有可能达成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内的决议,虽然争论将依然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谁来承担责任。距离大会开始只有10天,然而不同国家间分歧依旧。按照巴厘路线图,气候变化的列车将在两条轨道上运行:一条是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机制下的深度减排;一条是在《公约》机制下的减缓、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工作。77国集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坚持《京都议定书》的有效性与巴厘路线图的授权,而一些发达国家则或明或暗地将两条轨道“并轨”。
听起来这更像是铁路而不是气候问题。然而,“双轨”还是“并轨”实际上是个关系到发展与财富的大问题。发达国家的算盘是架空“巴厘”乃至“京都”,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纳入强制减排规则。中国等国家则认为,节能减排是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的节能减排。因此,中国一方面宣布在2020年将碳强度降低40%~45%,尽最大努力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也强调坚持《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
除了政界以外,商界对哥本哈根大会进程也高度关注。例如,新能源企业或与之相关联的资本普遍希望看到哥本哈根达成有利于环保的协议,至少促进全球减排,这将提高绿色能源的价值;一些依赖减排机制如CDM赚钱的机构甚至期待哥本哈根达成的协议越激进越好,如此CDM的“盘子”将会更大,同理,如果哥本哈根“谈判破裂”,那么CDM可能面临“釜底抽薪”。
在环保主义者的鼓声与“怀疑论者”的锣声之间,在富国的要求与穷国的坚持之间,在绿色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在看好与看空之间,中国将何去何从?我们将何去何从?
哥本哈根,我们拭目以待。
电子
新能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