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不利美國優先 特選擇性失明
【經濟日報專訊】美國稅改成功在望,減稅固然利好美企,甚至有望吸引海外資金回流,刺激經濟,但這是否代表特朗普終可實現美國優先?恐怕未必,實際更可能退了一步。
姑勿論其他國家同樣有稅務優惠,開價可能比美國減稅後也吸引,或令美企不一定將資金搬回老家,美國減稅其實還可能成為中國等製造業大國的紅包。
利好消費 入口增貿赤擴
誠然,美國稅制確有需要調整,提高美企競爭力,但今輪減稅動作之大卻未必明智,甚至如「新債王」岡拉克所言,時機很怪。有別於過往減稅是為了擺脫衰退,美國現時經濟增長穩健,擴張已長達8年且金融環境寬鬆,此時重手減稅額外潑出的一大盆肥水,最終流向別人田的機會不低。
首先,減稅令美國民眾手頭更寬,更樂意消費,縱有利經濟增長(消費佔三分二),但也無可避免會帶動入口需求,遑論消息早無疆界,網購已是大勢所趨。
當美國人買得愈多外國貨,美國貿易赤字只會愈大。今年頭9個月,中國、日本、德國合共對美形成3,720億美元貿易順差,較去年同期上升4%,年底數字估計還要增加。
即使別國是在佔便宜,民眾對特朗普新政憧憬美好的功勞也不能抹殺。特朗普不是很喜歡為經濟好、股市升邀功嗎?稅改一旦敲定,美國人當然要買更多外國貨慶祝一番。
其次,參院稅改方案預計會令聯邦政府10年增加1.4萬億美元赤字,雖然理論上不利美元,但實際結果或會相反,打擊美國製造。
間接推高美滙 損製造業
此話何解?共和黨宣稱經濟增長將令稅收相應增加,可望填補財政缺口,說穿了實是鴕鳥政策,最終還只能靠發債一途。
原本債務愈多,滙價理應愈低,惟對美國卻不適用,皆因華府發債從來不愁無人買,而其他國家購買美債,等同大舉投資美元,推高美元需求,美元自會升值。
由此可見,雖然減稅利好資金流入,刺激消費卻會提高入口需求;減稅要靠各國購買美債埋單,亦會促使美元滙率上升,遏抑美國出口,美國貿赤遭到兩面夾擊,想改善都難,美國優先最終或會變為「美國優先派糖」。
對於這宗壞協議,特朗普要不就是對國際貿易不理解,要不就是選擇性失明。假如是後者的話,又是為了甚麼?
其一,他自己不是說了,稅改勝利,自己在2020年大選將不會被擊敗。其二,他多次提及稅改通過,自己反而將要交稅更多,難道大家會相信嗎?坦白說,民眾多了錢可花,又哪會理國家貿赤是否增加?
但對於特朗普而言,國際貿易順差逆差,說到底是各國經濟結構與基本面差異的問題根本不重要。可以預料,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行徑會隨着稅改落實而變本加厲,北美自貿談判愈是拖延就愈是艱難,中日德等國收到糖更是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