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最高千元 另推慢性病醫療券 團結基金研老齡化問題 倡資助45歲市民體檢

熱度100票  瀏覽2次 時間:2016年12月14日 10:03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至二○六四年更每三人便有一人是長者。為免長者因慢性疾病而削弱勞動力,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老齡社會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分階段推出「慢性疾病管理醫療券計畫」,包括向四十五歲或以上人士提供每人最高一千元的一次性資助,以進行身體檢查,以及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提供每年三千零四十元的醫療費補貼,預計整項計畫每年額外開支超過八億元。

  負責領導是次研究的中大賽馬會公共 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楊永強教授說,四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人士患上至少一種慢性病的風險,較十四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高出六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更高出十八倍,並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可致心臟病、腎病、中風甚至失明,削弱長者勞動力。

  助基層高血壓糖尿病者

  有鑑於七成由生活習慣引起的慢性病,其實可以預防,報告建議政府分階段推出「慢性疾病管理醫療券計畫」,一方面向四十五歲或以上人士提供每人最高一千元的一次性資助,進行與慢性病有關的身體檢查,以便及早診治。另一方面針對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提供每年三千零四十元的醫療費補貼,以便他們使用社區的私營醫療服務。

  報告亦建議,政府可先針對有較高機會罹患種疾病的低收入家庭,進行相關試驗計畫,倘成效理想,再擴展至較高收入家庭。

  楊教授指,四十五歲或上人士約有三百五十萬人,估計資助身體檢查部分,所需資金約二億五千萬元;以高血壓為例的相關醫療費補貼,則約每年五億八千萬元。雖然有關支出或龐大,但應視為投資,有助減少長遠的醫療開支及釋放長者勞動力。

  效法星日推長護保險

  此外,報告也建議 生署、醫管局和社會福利署三方合作成立「健康促進網絡」,加強公私營協作。楊說,政府可將穩定慢性病患交由私營醫療機構處理,非穩定慢性病患才到公院治理。他又說,八十歲或以上長者所需的不再是醫療服務,而是長期護理,建議本港或可仿效新加坡和日本,推行長期護理保險。

  據二○○七年的研究顯示,本港六十至七十九歲的義工對經濟的貢獻為一億一千七百萬美元,估計僅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五五,比英國的四百億英鎊及澳洲的一百六十億澳元少。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黎可欣博士認為,若本港釋放更多長者勞動力,相信相關產值可以更多。

  報告亦曾參考英國、日本和新加坡針對改善長者生活的政策和措施。黎可欣博士舉例指,英國政府已特設一個基金幫助長者創業,亦有研發公共廁所地圖,方便長者尋找最近的公廁;日本政府則邀請長者到義工中心兼職工作,亦有透過機械人技術及輔助技術,例如研發機械人去打掃,以及將電動牀變成輪椅等改善生活。至於新加坡其長者監測系統,也有助子女輕鬆遙距監測父母情況。

  港聞

頂:4 踩: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 (29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 (31次打分)
【已經有29人表態】
4票
感動
5票
路過
2票
高興
4票
難過
3票
搞笑
2票
憤怒
4票
無聊
5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