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本港銳意發展創新科技,政府將於落馬洲河套區興建港深創科園,一家內地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小i機器人」昨宣布正式落戶科學園,因受河套創科園計畫吸引,期望可運用兩地協作優勢,發展能操兩文三語的人工智能系統。該企業認為本港在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上並不落後,但大數據量不足,以及應用平台未普及,才是本港研發人工智能真正面對的挑戰。
「小i機器人」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朱頻頻受訪時表示,該公司15年來專注研發智能機械人的「大腦」部分,現時為內地多家銀行及當地政府部門等,研發即時智能客戶服務技術,以人工智能代替傳統客戶服務員,全球使用者多達5億人。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歡迎「小i機器人」進駐,認為可助香港發展成亞太區人工智能技術中心。
在港落戶除可助該公司拓展國際市場,港澳區域總監施浩鈞透露,香港運用兩文三語的特色亦是一大優勢,有助公司整合知識庫,豐富機械人「大腦」,研發可切換簡體中文、繁體中文和英文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全球沒有這樣的機器人,是獨一無二最強大的人工智能。」
施浩鈞補充,河套港深創科園計畫亦是吸引該公司來港的原因之一,因該公司在兩岸三地已培育了大量負責整合知識庫的知識工程師,但本港的相關人才較少,相信兩地人才日後可在園區內彼此交流學習。
「小i機器人」在港發展仍面對挑戰,朱頻頻解釋,人工智能是透過從大數據里挖取知識,整合知識庫和語言庫建立而成,但人工智能在港的應用遠不及內地普及,相關大數據量比不上內地,幸內地數據庫中六成資料可在港應用,該公司會借助「爬文」和雲端搜索技術,彌補大數據量的不足。
施浩鈞又指,內地人透過微信可連接不同機構的官方帳號,以及信用卡帳戶,香港則暫未有一個理想的人工智能應用平台,在港較流行的WhatsApp甚至連接口還沒開放,但他樂觀相信開放將會是3年內的事。「中港兩地在技術面沒有很大落差,反而是應用層面,『小i』的作用就是要填補這落差。」
該公司現正與中國銀行香港洽談合作,未來3個月亦將接洽6至7個項目,包括電訊商、跨國保險公司、銀行等,並計畫先在港聘請十多名人手,主要協助建立語言庫,隨後按需要再增聘人手。
問到人工智能在未來會否取代勞動人手,朱頻頻坦言有可能,更引用專家預言,人工智能有機會在2045年全面超越人類。朱認為人類擅長創新,即使未來回報低的重複性工作由機器人取代,人類仍可從事更有價值的創新工作,與機器人達致良好的協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