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安全感 增強抗逆力 有利發展

【晴報專訊】你知道嗎?具備安全感的孩子,擁有正面的自我價值感、抗逆能力較高、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亦勇於嘗試新事物。但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家長需以同理心了解孩子情感的需要,並提供適當支持。
香港家長多望子成龍,可是有時卻適得其反,導致孩子身心受壓。由東華三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以美國Circle of Security Parenting(COS-P)課程為藍本設計的「親親孩子心--建立幼兒安全感家長教育課程」,透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理論與實踐等教學內容,引導家長讓幼兒從親子關係中獲得安全感,協助家長在改善關係同時處理自身的情感需要,從而促進父母及幼兒的心理健康。
親子互動多關愛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早前就課程進行成效研究,結果顯示,曾參加課程的家長明顯較少傾向以懲罰方式及以「大事化小」方式(如輕看孩子對事情的感受,認為孩子反應過大或忽視孩子的情緒反應)回應孩子,並會較多傾向以鼓勵方式幫助幼兒表達需要。
研究亦發現,曾參加課程的家長明顯對幼兒有較強的關愛、較多的回應、鼓勵及教導,在互動上有明顯進步,亦懂得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例如好奇、快樂、哀傷、害怕、生氣和羞愧,有助他們更敏銳地覺察孩子需要,令親子關係更親密。
解讀行為背後情緒
有家長表示,課程令他以全新角度來理解女兒的行為,並明白孩子鬧情緒時,不能只看孩子行為的對與錯,反而要時刻留意孩子的情感需要。小組中一名爸爸分享,其女兒因有少許分離焦慮不想去興趣班,因此該父親沿途與女兒聊天,表示明白她的情緒,並給予她適當的安慰。想不到女兒到了上課地點就如釋重負,安心與父親道別上興趣班。
自2010年COS-P推出以來,在歐美、澳洲及亞洲地區等地施行,證實能提升家長對子女情感需要的敏感度,能有效減低家長的育兒壓力及減少家長以懲戒方式管教子女,促進親子關係。
註冊社工霍鈺雯指出,小朋友不善於用言語表達,很多時會以行為來表達訴求,所以行為背後的意思往往才是重點。當孩子出現一些對抗行為,很多時是希望成年人明白他們的情緒和需要。
不過,要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思一點也不容易,因此家長會在課堂中學習「同在」的概念,學習感受孩子的情緒,慢慢提升對孩子的同理心及接納程度,令雙方聯繫起來,建立親密關係;當孩子情緒波動時,這份同在亦能讓孩子的情緒較容易穩定下來。
但要注意,家長認同孩子的情感,不等於要認同他們的行為,對於不合宜的行為,仍需堅定地規範孩子。
家長壓力源自3方面
香港家長的壓力,主要來自孩子的學業、心理與健康3方面。當家長情緒急躁,導師也會建議家長可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處理孩子的情緒。因為雙方的情緒都急躁時,不會是學習和建立關係的好時機。課程亦鼓勵夫妻一同出席,可以互相支持提點,回家也可以有共同的語言,讓家長在教養路上事半功倍。
編輯︰周藹文
美術︰梁政敏
更多晴報內容,請登入網站www.skypost.hk
LIKE晴報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Skyposthk),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