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賣港口|分拆?告吹?敗走?巴拿馬運河碼頭交易還有甚麼出路?|Yahoo
【Yahoo 新聞報道】長和集團三月初宣佈計劃出售旗下全球大部分港口業務,在中國政府巨大壓力下,三月底表示暫緩與買家貝萊德 - TiL 財團簽訂正式交易協議。目前距離協議簽訂限期 145 日尚餘三個月,國際局勢波譎雲詭,甚麼事都可以發生,發生了都可以改變。到底巴拿馬等 43 個港口的買賣談判會走到怎樣一個終局?《Yahoo 新聞》嘗試從現有的局勢發展,綜合評估幾個可能的出路。
結局一:分拆出售
長和上月底宣佈暫緩與貝萊德財團簽訂正式合約後,至今未有突破進展。至本月中,彭博通訊社報道,原有買家成員之一的 TiL(Terminal Investment Investment Ltd.)欲取代原有貝萊德 - TiL 財團,自行另組財團收購長和港口,估價約為 190 億美元(港幣約 1,474 億元),低於長和與貝萊德財團協議的 228 億美元(港幣約 1,769 億元)估價。
TiL 由全球最大海運集團 MSC 創辦人 Gianluigi Aponte 持有,他生於意大利一個客輪家族,先後任職船長和銀行家。MSC 在全球 155 個國家設有 675 間分公司及 520 個港口,單是中國已有 28 間分公司及 17 個港口,包括香港。
不過,根據彭博報道,TiL 牽頭的財團包括以美國為基地的貝萊德公司及其基建業務子公司 GIP(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TiL 僅佔財團 49% 股權。報道進一步指稱,若交易達成,MSC 會持有 41 個巴拿馬以外的長和港口,餘下的兩個巴拿馬港口由貝萊德控制。
長和把 43 個港口分拆出售給兩大財團是否可行?一直追擊長和的《大公報》其後發表了一則專訪報道,引述東區區議員、陳凱榮指出,該交易仍包含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貝萊德獲得 51%的股份,改換買家一說顯然是「欺騙公眾的煙幕彈」。
港澳辦網站至今已 11 度轉載大公文匯網批評長和賣港口的文章,以此推論,北京是否贊同長和出售港口予 TiL 牽頭的財團,頗成疑問。而對於美國而言,長和在巴拿馬及其附近的拉丁美洲營運的多個港口,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共通點。
結局二:維持現狀
若長和與貝萊德財團的交易告吹,而又沒有其他買家加入談判,按道理長和仍會繼續營運巴拿馬運河兩個重要港口。這樣一來,我們又要看看美國政府能否接受長和繼續營運巴拿馬和鄰國的幾個港口了。
自 1997 年起,以香港為總部的長和集團,透過子公司擁有巴拿馬運河五個港口其中兩個的營運權,即克里斯托瓦爾港(Cristobal)和巴爾博亞港(Balboa),分別位於運河兩端入口。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曾公開質疑,「這些中國公司會否在北京指令下控制港口,把港口關閉或阻撓我們(美國)的運輸?」
其實長和三月初宣佈出售港口,背景就是出於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取回巴拿馬運河的潛在麻煩。如果現狀可以輕易維持,交易可以輕易取消,根本就不會有長和賣港口這回事。而美國政府緊張的甚至不止於巴拿馬兩個港口,還有拉丁美洲其他五個港口。
接受美國政府捐助、曾被質疑主戰的美國智庫 CSIS 本月中旬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除了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之外,位於巴哈馬及墨西哥的五個長和旗下港口,同樣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十分重要。文章指,中國的全球港口網絡一直令美國政府及國安專家感到焦慮。理由是,控制港口的優勢包括採集情報、取得海運通道,甚至可以讓解放軍有限度駐軍。
文章指,長和單在西半球已掌管着七個貨櫃碼頭,除了巴拿馬兩個,還有四個在墨西哥,一個在巴哈馬。當中部分是美洲最繁忙的港口,對區內帶有不可估量的海事商業價值,長和擁有這些戰略性港口,已為美國帶來顯著的地緣政治風險。原因是,這些港口不僅是為商業服務,更是毗鄰美國大陸的重要海事關口。隨着中美貿易戰升級,這些港口擔綱的經濟角色更加突出。
CSIS 的結論是,若然這些港口繼續由中國控制,將會大範圍影響着美國的利益,包括商業間諜風險和對美國海軍基建的威脅。「不論長和與貝萊德的交易能否推展,如果這些港口繼續受到中國影響,透過長和也好、其他與中國政府有聯繫的買家也好,將令西半球暴露於北京掌控物流、貨運及港口營運的危檢。」
《德國之聲》上月底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認為長和很可能不得不屈服北京的意志,放棄交易,除了要補償貝萊德的損失,還不得不接受由中國政府指定的企業收購港口。然而,交易告吹不等於可以維持現狀。與美國政府口徑接近的 CSIS 分析文章,似乎已回答了長和在拉丁美洲幾個港口維持現狀的機會有多高。
結局三:敗走巴拿馬
前文提到的 CSIS 文章同時講述了長和賣港口事件的一些事態發展,就是巴拿馬政府的介入。當局調查後指稱,長和目前拖欠了政府大約三億美元(港幣大約 23 億元)的費用,並且違反了與政府之間的收入分享協議。文章認為,這些指控可能會令長和跟貝萊德的交易告吹,也可能導致長和或其他受中國政府操控的買家繼續控制巴拿馬兩個港口。
不過文章亦提出另一個可能,就是導致長和目前的專營權合約被重新評估甚至廢除。文章指,這個結局對美國而言是有危亦有機:危是令美國公司貝萊德收購港口的談判進一步受拖累,機是為終結中國在運河的勢力鋪路。
彭博本月初報道,巴拿馬審計當局列出長和集團在營運港口過程中的多項違規行為。長和被指在 2021 年續約時未有經過法例規定的審批程序,審計長 Anel Flores 聲言會向法庭入稟,控告批給合約的巴拿馬海事局,該部門需要考慮是否廢除合約。報道指,審計調查結果反映與美國關係緊密的巴拿馬政府有意在貝萊德交易失敗下踢走長和。
Flores 同時指控長和在第一份合約生效的 25 年間利用連串外判商避稅,大大減少了向政府繳交的費用,節省了 8.5 億美元(港幣約 66 億元)稅項,又欠交大約三億美元(港幣大約 23 億元)的費用,而且違反了向政府分享相當於純收入一成金額的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本月上旬與巴拿馬簽訂了兩份備忘錄,包括加強國家安全合作,以及為巴拿馬運河的保安及營運訂下協作框架,意味着美軍可以進入運河沿岸三個前美軍基地。CSIS 另一篇文章認為,兩份備忘錄加深了美巴之間的關係,不過同時指出,美國政府不應輕舉妄動,以免巴拿馬國內反對派可藉國民不滿美國軍事介入而乘機挑戰現任總統 Jose Raul Mulino 的地位。
其實早在今年二月初,自從特朗普威脅要取回巴拿馬運河之後,已傳出巴拿馬政府可能廢除與長和的港口合約。當時摩根大通分析稱,失去巴拿馬兩個港口對長和影響輕微,因為兩個港口佔長和港口業務收入不足 1%。不過此宗交易已非純粹商業活動,而是關乎大國博奕,中美兩國政府似乎比長和或貝萊德更加緊張港口誰屬。
結語
結論就是,沒有結論。政治一日都嫌長,何況距離交易期限還有三個多月?《華爾街日報》曾經引述消息指,中國領導人本來已計劃利用巴拿馬港口作為與特朗普政府談判的籌碼,只是被長和與貝萊德的交易計劃殺個措手不及。無論結局如何,今日的因已種下明天的果,路透社一篇報道引述政經風險評估公司 Steve Vickers and Associates 行政總裁 Steve Vickers 指出,今後任何公司,不論大小,都要提高警剔,巴拿馬運河事件已帶來嚴重破壞性啟示 – 在大中華、亞洲以至全世界做生意,都存在可預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