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贸易舞棒新焦点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碳含量相对较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一旦实施,碳关税将成为某些国家狙击“中国制造”的利器。
2009年以来,中国领教了近年来几乎所有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截至11月初,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反补贴和特保案增多,从2008年到2009年9月,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启动了20起反补贴调查,其中19起是与反倾销调查合并调查,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经济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在最近一个月里,在中美出版品市场准入案、“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案”以及“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的三个贸易争端中,中国又连连受挫。随后,欧盟又决定把针对中国和越南鞋类的反倾销税再延长15个月。可以说,在这场贸易大战的硝烟中,出口降幅开始缩小的中国已俨然成为各国的眼中钉。
在悄然而至的2010年,中国外贸将迎来更大的威胁:“碳关税。”
对“碳”征税大势所趋
随着联合国哥本哈根大会闭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如果说一个月前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成果的希望还比较渺茫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已经比较明朗了。高度关注低碳经济的全球氛围已经形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正寻求以征收“碳税”的形式来改变目前全球的气候变暖及减排问题。
所谓“碳关税”,是指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发达国家认为该类产品生产过程“牺牲”了共同环境,因此要向其征收补偿税款。今年夏天,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法案,从2020年起将针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上个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单方面宣布,将从新年开始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35美元/吨碳的关税,以后逐年增加。加拿大也在酝酿相关政策。
另外,从2012年开始,2000多家航空公司被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届时,只要飞机经过欧盟的天空,就必须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付费。我国几十家航空公司均被纳入了征税范围。
由此看来,对“碳”征税已是大势所趋。
碳关税效应
有关专家认为:“一旦开征‘碳税’,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将面临成本增加的严峻挑战。”
在很多专家看来,碳关税是以往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新变种,是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能力的新设想。“通俗地说,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而对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发达国家而言,则是一个商机。”
毋庸置疑,“碳关税”能够支撑美国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低碳经济为契机,以高盛集团所控制的芝加哥碳金融市场为纽带,统领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如同在IT产业一样,抢占能源技术制高点,维持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
这对包括中国在内、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将是一场超级飓风。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碳含量相对较高。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基本是以环境赤字换取贸易盈余,转型亦非一蹴而就之事。而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按照国内学者的计算,如果美国征收60美元/吨碳的关税,中国对美出口的下降幅度为2.6%,高含碳产业的产出平均降幅为3%—6%。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一旦实施,碳关税将成为某些国家狙击“中国制造”的利器。
参与低碳游戏
面对来势汹汹的碳关税,出口企业应如何应对?
在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看来,“与其让美国人征了我们的碳关税,去补贴他自己的企业,不如我们自己先征碳关税,所得的税收再补贴自己的企业,以达到企业改变结构,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在百万美元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我国的吨煤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这预示着中国企业在“节能降耗”问题上仍旧存在着巨大的降减空间。
中信建投宏观经济研究员夏敏仁认为,低碳经济可助推产业升级。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是高能耗类的,现在要更关注出口商品的转型。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要求寻找新的、有别于高能耗产业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是助力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
至于具体的应对措施,复旦大学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梓太认为,不能单一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发动,还要借重市场的力量、借助市场的手段加以推进。比如碳交易市场的培育,碳交易规则的确立。此外,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惩治思路,而是要多用征税这样的经济手段,如征收碳税、碳关税。
专家建议,出口企业一方面要从产品生产的细节入手,把“节能降耗”融入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实现降耗与升值同步,从而实现节约资源最大化和产品生产资源投入的最小化。另一方面在考量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相对低廉的能源价格之比之时,把谋取节约能源放在生产经营的重要位置。
此外,出口企业在应对碳关税时,还可以通过企业“走出去”,把生产基地建到国外去,把产品生产放到销售所在地,从而规避碳关税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出现:一个全球性的低碳发展游戏已经开始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也只能积极研究对策、全力参与到这一游戏中来。
制造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