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老字號 敬業銅匠不言休

熱度205票  瀏覽1次 時間:2019年4月01日 17:24

堅守老字號 敬業銅匠不言休

17.7k 人追蹤
追蹤
查看相片
星島日報相片

【星島日報報道】老字號「陸炳記銅器」員工總歲數接近二百三十歲,但店內只得三名員工。三位本地銅匠多年來只專注做一件事──手起錘落打造銅器!哪管時代轉變、行業衰落,仍堅持每天準時開鋪,與眾「銅」樂。敬業樂業,就是如此。

文:Tina 圖:何健勇

跟父親學一門手藝

中國傳統打銅手藝,具有上千年歷史。所謂「千錘百煉方成器」,傳統打銅手法要求銅匠一錘錘使勁地在銅片上敲打,力度、準繩度和心思缺一不可。一件精緻銅器,就是銅匠的心血結晶。位於油麻地的「陸炳記銅器」,於上世紀二十年代起營業至今,是現時本地碩果僅存的銅器店。該店原稱「炳記」,因東主姓陸,故又名「陸炳記」,現任店主為陸氏兩個兒子,分別是現年八十三歲的陸樹才和七十三歲的陸強才,店內還有一名當了六十多年銅匠、今年已七十三歲的葉歸。

走進狹窄小店里,發現地上擺滿不同工具,光是錘子也有幾十種,還有一堆堆銅片樣辦。每天清晨,老師傅葉歸都會坐在店門前一張矮小木椅子上,「咚咚咚」的埋頭敲打 紅銅水壺,店內一把舊式座地鐵葉風扇雖已布滿一圈圈灰塵,卻能為專心工作的老銅匠送上絲絲涼風。目光轉到店內辦公桌旁的陸樹才,他放下舊式有 電話後,友善地向筆者說弟弟因身體不適沒有上班,然後娓娓道來成為銅匠的原由。「我大概十八歲入行,以前我們有一套思想,認為讀書不成,就要出來找工作,人要學懂一門手藝,才能夠生活。於是我就跟爸爸學習打銅,一打就六十多年了。」

●「陸炳記銅器」店主陸樹才,今年八十三歲,堅持與眾「銅」樂。

●炳記銅器因東主姓陸,故又名為陸炳記銅器。

●七十三歲的老師傅葉歸,努力在打銅。

子女孫兒不會入行

上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的香港,銅器是大部分家庭的日常用品,用銅具煲水、煮飯、用餐等,用途廣泛。隨着工業發展蓬勃,「陸炳記銅器」主要靠出口及零售銅器為主,生意蒸蒸日上。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不鏽鋼、銻等材料開始流行,由於價錢相對便宜,迅速取代銅,成為新一代器具用料,「陸炳記銅器」生意自然大受影響。

陸樹才坦言,今天買銅器的人不多,更不會有人願意投身這行業。「我有七個子女,最小的今年已三十多歲,孫女都二十多歲了。他們讀過書,不會再學打銅,更不會入行。」現時,小店不時會與附近機構合辦工作坊。「合辦者安排一群大學生來探訪,我會教學生如何打銅,每次教兩小時,只能同時教四個人,至今已教了二十至三十人。除了讓年輕人多點認識打銅,也能賺點學費。」陸樹才續笑言:「現在靠賣銅煲賺不了多少。」

要打造一個銅製水壺,需時兩至三天,而且要每天連續敲打約七小時。陸樹才表示,以前還會製作專門放在涼茶鋪內的大爐鼎,需時兩至三星期,「不過現在老了,沒有體力做。」無論晴天雨天,三位老伯伯都會準時開鋪,陸樹才說:「做這行沒有所謂開心不開心,就是一份工作,以前每個人都要捱,敬業樂業嘛,跟現在的打工仔心態很不一樣。」時代在變,行業在變,但對工作的熱誠,應不應該變呢?

●架子上擺放了黃銅製成品如黃銅香爐及黃銅獅子。

●不同錘子有不同作用,這是部分工具。

●店內放滿大堆黃銅片樣辦。

●黃銅香爐(每個$200/前)、紅銅茶煲($1,600/後中)及咖啡壺($2,000/後左一)。

今日館


頂:12 踩:1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51 (55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8 (74次打分)
【已經有51人表態】
10票
感動
6票
路過
5票
高興
3票
難過
8票
搞笑
8票
憤怒
5票
無聊
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