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印度严重通胀警示中国 刺激政策退出苗头
《投资者报》记者 华强
无独有偶。亚洲两大新兴经济体越南和印度,在2009年12月24日均宣布出现严峻的通货膨胀。
越南国家统计局24日公布,越南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升6.52%,连续第4个月加速上涨,且创自4月份以来最大涨速;印度当天也公布食品批发价格指数年升18.65%,达到近11年来的最高点。
尽管中国高层在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口风未变,但温总理随后马上接受专访,并且重点谈到话题。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各国在应对危机时保增长的刺激政策,很有可能在2010年开始退出,中国也不例外。
“如果经济增长达到9%,CPI达到3%,不排除2010年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如是表示。而这两个假设性指标,基本都在市场预期的范围之内。
原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也表示,2010年中国财政预算赤字将减少,因政府开支将随财政激励措施的减少而下滑。
刺激政策退出苗头
就在一个月以前,也就是2009年12月初的上,刺激政策所寓意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还是强调保持连续性。当时,各级官员公开发表的讲话,乃至各种国际场合上的中国“声音”,强调最多的,都是刺激政策绝不轻言退出。
但是越到岁末年关,决策层言语之间,不经意间有了些微的改变。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樊纲日前在北京大学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本身就是短期政策,应该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他甚至劝慰市场,“应该随时保持准备”。
无独有偶,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就货币政策发表言论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2月22日举行的“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就货币政策执行的目标发表了看法。他说,中国货币政策会始终坚持盯准四个目标来制定执行,即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就业和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在此之前一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刺激政策保增长以来,这还是央行官员首次对“促信贷保增长”的集体“改口”。
联想到后来的温总理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的讲话,“我们也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政策和方针”,显而易见,如果说以前是持续性强调的最甚,那么,现在显然是政策的灵活性提得较多。
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这预示着2010年刺激政策将会逐步减力。
其实,刺激政策退出不仅仅是中国开始有所动作,美国在高唱“继续刺激”的同时,也开始了实质性的退出。美国当地时间12月28日,美联储推出了一项针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工具提案,这类似于中国央行发行定向票据。此举也被认为是美联储“退出策略”的一部分。
警惕通胀
刺激政策越来越强调灵活性,其根子就在于渐行渐近的通胀预期。
此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刘满平在新华社下属的《瞭望》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称我国经济刺激政策2010年年中可能退出。
刘满平认为,刺激政策退出,将主要取决于未来国内经济增长态势、通胀预期及通胀变化情况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情况和宽松政策退出时机等几大因素,其中最具有风向标的是通胀变化情况,也就是CPI的走势。
从国内CPI走势看,2010年新涨价因素将比往年多,加上翘尾因素由负转正影响,全年CPI将重回上升轨道。刘满平预计,2010年CPI高点可能出现在7月份前后,峰值将超过3.5%,超过传统的物价温和上涨的范围。而这一时间段,正属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间窗口。
12月27日,经济学家华生在某基金2010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上也发表了相同的看法。他说,中国宏观刺激政策在2010年退出不可避免,因为2010年我们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现在尽管在政策层面还没有提防通胀,但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提法颇具深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政策目标来看,2010年虽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表述没有变,但是它的目标方向,将从保增长一极转化为保增长与控通胀预期二极并重。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点击这里在线阅读原版《投资者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