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大国之路:气候大会的中国身影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匿名
熱度33票  瀏覽3次 時間:2009年12月31日 09:05

陈晓晨

哥本哈根大会为2009年中国外交画上了一个省略号。2010年,或将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领域。“减排”或将成为国际与国内两个棋盘上的“棋眼”。

在哥本哈根会里会外,中国代表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中国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有效维护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中国也以务实的态度,展示了充分的灵活性和建设性,为推动谈判取得进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维护发展中国家团结

由于气候谈判是190余个缔约方参与,国家数目众多,因此各方主要是以加入不同的国家集团的形式“组团”谈判。中国是“七十七国集团+中国”在事实上的重要召集国之一,也是中国、巴西、印度、南非组成的“基础四国”的一员。

不过,由于发展中国家数量众多,在会场内也形成了不同声音。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会后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会里会外,中国代表团积极呼应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主张和要求,注意加强与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的沟通,支持其关切和要求,推动发展中国家保持团结大局,维护共同利益。

“总体上说,这次发展中国家还是维持了基本的团结。”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哥本哈根大会代表团团长杨富强对CBN记者说。

推进“墨西哥协议”

,曾被期待成为一个里程碑。然而,在经过长达两周的激烈争吵并延长了一天会期后,原先预计将要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虽然仍然存在,但其性质最后变成一份非正式文件,用语只是各缔约方“注意到”这份“协议”。因此,这个“里程碑”建立被推到了2010年12月的墨西哥气候大会。而2010年也就将变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之年。

杨富强认为,接下来的谈判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让西方国家继续提高“减排”数字,“只能高、不就低”。

对中国来说,在接下来的2010年,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任务,将是按照哥本哈根会议固定下来的各重大议题继续加速谈判,在最关键的《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第二承诺期深度“减排”、非《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的发达国家参照缔约方减排、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的来源与技术转移机制等问题上,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墨西哥协议”。

在此次的哥本哈根会议中,中国的“外围工作”——与非政府组织和媒体沟通——是一个亮点。同时,设立中国新闻中心,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解惑释疑、澄清不实报道。

大国责任与发展中国家定位

在哥本哈根大会会场内,中国代表的发言总能得到全场的高度注意;在会场外,中国代表尤其是高级代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国际媒体“追逐”。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不过,走到聚光灯下后,矛盾也随之而来。其中,最大的是“大国”与“发展中国家”双重身份的冲突。一方面,发达国家将中国说成“大国”,用“发展中大国”或“主要发展中国家”来称呼中国,其主要目的是试图让中国承担更多责任,而有些“责任”是在义务之外、本不应当承担的;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将中国或明或暗地看作“大国”,还有的将中国看作与美国相似的“潜在发达国家”。

为此,中国要在坚持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同时,做更多耐心的外交工作。第一,要巩固与巴西、印度、南非的“基础四国”同盟,与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增强沟通。第二,要与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做细致的外交工作。第三,要增强与发达国家的沟通交流,增信释疑。

或许,气候谈判是中国走向大国这条道路上的一个通道。这将是2010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2 踩:2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 (1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7 (12次打分)
【已經有7人表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