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彰显全球制造魅力
2009年底,商务部启动的“中国制造”系列全球广告,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上投放。30秒广告强化了 “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的印象,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响,被外媒评为中国政府首次向全球展现中国制造的“软实力”。
在此之后,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Euro monitor(欧洲透视)公布了2009年全球白电品牌企业最新市场调研数据:海尔品牌以5.1%的份额占据全球白电品牌第一。
欧洲透视发布的这项消息,不仅证明了中国制造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更表明海尔已经脱离了中国制造的传统定义,成为中国走向“全球制造”的典范,彰显出海尔品牌独有的“全球制造”魅力。
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挫了全球经济。众多销售阵地在欧洲、美洲、日韩等发达地区的海外家电品牌纷纷受挫,惠而浦、LG、博世西门子、伊莱克斯等外资品牌在全球市场占比均直线下滑。
2009年底,第15年度“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发布,海尔集团公司以812亿人民币身价连续第8年位居首位,显示了金融危机下中国品牌独有的生命力。创业于1984年的海尔一直坚持创自主品牌,创造全球用户需求;目前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金融危机下,海尔的利润增幅是销售收入增幅的两倍。
如此鲜明的中外企业的不同境遇,让人不仅想探究到底是怎么样的企业机制和品牌运营理念让海尔成功在全球夺冠。
远瞻性:
提前“走进去”
众所周知,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要遵循一个发展规律,即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然而,自主品牌出口在前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也是塑造品牌的绝佳时机。在众多中国企业忙着出口创汇“走出去”的时候,海尔提前布局,将出口创牌的路提前提上日程。在众多国内企业忙于将产品出口美国时,海尔已经于2000年在美国南卡州建立第一个海外基地,并投产运营。提前将“走进去”这步棋下好,迅速达到今天海尔全球白电第一品牌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海尔品牌建设的远瞻性和稳健性。目前,海尔品牌屹立于美国、欧洲、亚太、中东非等世界各地,这也正是海尔之所以是全球知名品牌的主要原因。
产品创新:
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品牌远瞻性,我们将目光伸向海尔内部,探究一下海尔在全球市场经济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能保持良好全球业绩的原因。
据记者了解,当前全球家电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无非两种,一是技术引导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占据市场领地,如日韩的索尼和三星。另一种是突出人文科技感的企业,比如美国的GE。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产品更多的是引导消费者,侧重于向消费者灌输需求,因此在经济危机中,他们的业绩下滑很快。与此相反,海尔遵循独特的差异化创新理念,根据“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来创造不同的产品。只要用户能想到的需求,都可以在海尔找到对应的产品。
具体来说,在国内市场,针对城市用户高端、时尚、与国际接轨的需求,海尔推出了卡萨帝系列产品,融合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将最具全球风尚的产品带给中国消费者。而在三四级市场,海尔则抓住“家电下乡”机遇,针对农村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提供“安全、可靠、实用”的解决方案。海尔设计的“防鼠板”冰箱、宽电压空调、“防雷击、信号弱化”的个性化手机等方案受到了中国农村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在美国,根据美国用户过感恩节食用完整火鸡的需求,海尔研发了500多升容积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在日本,海尔针对日本年轻用户公寓面积小的特征,设计了一种体积很小的洗衣机,名为“个人洗衣间”;在巴基斯坦,海尔设计了一种能洗32件大袍子的大容量洗衣机,深受欢迎。
所记者了解,海尔的全球化网络有效提升了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2008年海尔海外市场的总体业绩增加了8%,其中“海外生产、海外销售”这一部分的增长超过了20%。
商业模式创新:
实施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
海尔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商业模式。
自1998年开始流程再造以来,海尔就一直致力于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中国市场实行“现款现货”。2007年海尔启动信息化再造以来,进一步积极探索“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取消仓库,真单直发,将市场开发、产品研发、供应链形成一个从用户需求到用户满足的端到端流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而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将实现规模和利润的双重效果。
2008年7月以来,海尔提出防止“两多两少”策略,即:防止库存多、应收多、利润少、现金少。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海尔的库存下降到了5天,是中国工业企业平均库存天数的1/10。”
机制创新:
建立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
与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国际化大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在技术、资本、全球网络建设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惟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超越。因此,海尔内部一直在探索建立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机制,希望保有持续竞争力,主动应对市场变化。
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自主经营体”在应对外部市场竞争中已经初显作用。2008年海尔手机销售收入增长了89%。海尔还将同样的模式推广到日本等市场,并在日本经济衰退之时,抓住日元升值的时机,逆势上升,获取了超过2008年销售总量25%的定单。
正是海尔的“产品、商业模式、机制”创新体系,提升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得市场先机,并在金融危机盛行的全球市场中保持逆势上扬的良好趋势。2008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20亿元,同比增长8%;利润同比增长20.6%。
全球第一:
流程再造成功的最好明证
“好的企业是一个动态的企业。”业内专家表示,一个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积极的企业会针对外部的变化不断调整,进而产生内部的变化,这也即所谓的流程再造。从1998年的流程再造到2007年的信息化流程再造,都是海尔针对全球市场环境变化所作出的积极动态调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