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温暖:53年中非合作“不打折”
盛媛 王琳
5岁的艾哈迈德,双目失明,出生后便遭遗弃,一直生活在苏丹首都喀土穆的一所孤儿院。对于他来说,“中国”二字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来自中国的慰问团给予了其有生以来第一次温暖的拥抱。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还有无数对中国有着特殊感情的“艾哈迈德”。
“走在非洲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中国援建的项目。”中国驻加纳使馆前参赞戴严体会颇深地对CBN记者感慨,“比如津巴布韦,我们在那儿建设了体育场,现在他们国庆等大型活动都在那里举办。”
1956年,中埃建交开启中非关系大门。“中国先后向5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各类援助,帮助援建了800多个成套项目,为非洲国家培养了3万名各类人才。”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期间向媒体介绍,“(中国)免除了34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306笔债务,同时还向43个非洲国家派出了1.7万人次的医疗队伍。”
这些数字,或许正可以作为中非关系发展的坐标。
兑现“不打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击了世界的每个角落。非洲国家普遍面临财政收入减少、出口下降、投资外逃及国内银行流动资金减少的多重困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5月调低对非洲的经济增长预期,预测200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增长将减缓至1.5%。世界银行也将撒哈拉以南非洲2009和2010年的经济增速分别调低至1%和3.7%,远低于过去三年5.7%的平均增速。
非洲国家如何渡过难关?尽管在今年4月的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与会发达国家承诺继续援助,但发达国家此前在援助问题上的“兑现难”的“前科”令非洲国家担忧。
2007年,八国集团曾表示除了兑现此前在2010年将对非援助额增加到545亿美元的承诺外,还将新增总额为600亿美元的援助非洲资金。然而,2007年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成员国对非洲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额仅为387亿美元,2008年则为260亿美元,与此前的目标相去甚远。
“中国不但‘不打折’,以前的援助都完全兑现。在今年11月召开的第四次中非合作论坛上又推出了更大、更清晰的对非洲援助和各种经贸合作的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对本报记者表示。
2009年11月8日,于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关于全面推进中非合作的八项举措,包括倡议建立中非应对伙伴关系,加强科技合作,增加非洲融资能力,扩大对非产品开放市场,逐步给予非洲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加强在农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扩大人文交流等。
戴严认为,将一句老话放在危机后时代仍不过时——我们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又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我们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援助非洲的过程中对非洲的平等态度。”戴严说,“把他们看成是独立主权国家,我们是兄弟;而欧美人对他们是一种居高临下,是一种‘家长式’的态度。我们的发展是平等的、务实的、守信的、开放的。”
贺文萍同时表示,中非双方还要挖掘各自的潜力。“现在非洲传统的出口渠道受阻,把眼光放到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巴西,这也是加强“南南合作”的机遇。”
模式升级
在过去的50多年中,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中非合作的模式和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办以来,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制定量化的行动方案。
“这是重大的改变,把中非关系机制化了。每三年随着形势变化,政策也会相应调整。”贺文萍举例道,例如最近全球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就是在大形势下中国调整援助方向的实践,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挑战,中国将积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决定为非洲援建太阳能、沼气、小水电等100个清洁能源项目。
戴严认为,现在的中非合作论坛有三个作用:第一,是中非继续合作的旗帜;第二,是大家见面、交流、磋商的平台;第三,是落实具体项目的机制。现在很多国家效仿,但规模、水平、成效不如我们。”
论坛建立后对非洲援助的加强近期尤为明显。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就宣布了对非八项援助措施。而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没有改变原来的计划,不仅积极落实2006年的八项举措,又在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了新的八项举措。
在合作模式升级的同时,中非合作的领域也在拓宽。过去在苏丹、安哥拉地区只有能源方面的合作。国际能源市场常常出现上涨或下跌巨幅波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洲产油国也希望产业结构多元化。对非合作八项新举措中就提到了加强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有一些项目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在力度上有所加强,比如人力资源培训。”贺文萍补充,“还有就是向非洲开放中国的市场,加强对非投资、加强双边贸易、经贸合作,一直都有,一直在不断深化。”
此外,贺文萍称,将志愿者根据自己的专业派到不同的行业领域进行志愿服务,是后来新出现的模式。
在教育方面,我国对非洲国家提供奖学金的数额也是每年翻番。援助的国家也从最开始的埃塞俄比亚到现在的博茨瓦纳。
非洲人的“谨慎”
统计资料显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的3年中,中国为非洲援建的大型项目包括赞比亚国家体育场、马里巴马科第二大桥、毛里求斯新机场等。此外,中方援助的100所农村学校可以解决5万名儿童上学的困难,30所新医院增加了4000多个床位,疟疾防治工作也惠及了上亿非洲人。
“中国医生对于中非关系促进的作用非常大。”戴严回忆道,“我在赞比亚工作期间,当地老板姓有句顺口溜:黑人看病上医院,印巴人看病到驻地,白人看病请家里。因为中国医生很可靠,他们在医院里,无论什么人种都喜欢让中国医生看病。”
不过,贺文萍也见到过对中非关系态度谨慎的非洲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初衷不一定是坏的,主要是担忧,认为出现了一些需要高度警惕的问题,希望能正视,把关系搞得更好。”贺文萍举例,“比如,他们认为有些项目不是很透明,双方政府之间签了,但当地老百姓不知道其中的细节。因为有些非洲国家政府有腐败现象,人们会怀疑是否援助资金进入这些人的手中,并没有落到实处。”
“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十分认可中国在非洲的援助活动。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电网的建设;中非贸易的开展也使非洲购买力提高。因为中国的产品相对便宜,客观上提高了他们的购买能力,也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贺文萍说。
2010年初,贺文萍即将带领团队到非洲卢旺达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实地个案考察。她表示:“援助有不同的途径、做法、效果,以前都是泛泛地说,现在我们要找一个国家做具体调研。”
农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