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政策不友善 香港要追落後

熱度135票  瀏覽2次 時間:2016年11月07日 09:29

【經濟日報專訊】粉嶺一條古怪單車徑,界綫最窄位置僅闊數厘米,引來議論。單車文化興起,愈來愈人愛踏着兩個轆周圍走,但偏偏政府的單車政策未見友善,相比外地,本港更要追落後。

踏單車既環保也有益身心,是都市人的運動機會。近年本港不少市民也喜歡到單車徑騎車,不過,近日一個國際單車組織的Facebook專頁上,刊登的一幅單車徑照片,引來不少單車愛好者熱議。

禁踩區之間 單車徑僅5厘米闊

照片是在粉嶺拍攝,單車徑兩側均畫有白色界綫的禁踩區,在禁踩區邊也擺放黃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其中一條路綫的兩側禁踩區,非常靠近,結果在兩邊白界最窄的位置,僅餘下闊約5厘米的單車徑。

狹窄的單車徑,在專頁上引來不少外地網友討論,有趣的是,不少本地單車愛好者,更是再一一列舉本港有哪些其他同樣古怪的單車徑,如一條在元朗的單車徑,中間竟設置了大量阻路鐵欄等,大談本地單車政策不友善。

近年市民愈愛踏單車,連帶單車徑設計、單車政策等問題,亦更受注視,更甚是與單車相關的意外,隨着踏單車的人愈多,意外也愈多,更受注意,如在2003至2013的10年間,單車意外數字就上升了71%,今年首3季,單車意外亦導致1,544人傷亡,其中9人喪生。

意外增多也令大眾更關注單車徑設計的安全問題,如最窄位置僅闊5厘米的、或中間設大量鐵欄的單車徑,既是奇特也更容易增加意外機率!

事實上,本港單車政策被嫌不友善,其一就是細節位未做得好,此過去也曾引出一些爭議,如部分的單車徑,在斜路之後就直入急彎,單車好手遇到也是驚險連連,又或一些單車徑路段,中間斷斷續續,經常要上下車等,踩得無癮。

另一方面的大型規劃則又遲遲未竟全功,如政府早在2008年宣布興建一條超級單車徑,橫跨新界東到新界西,全長112公里,一路從馬鞍山去屯門再到荃灣,但至今已近10年,完成了多少?當初預計2013、2014年起會陸續完工,但現在只有上水至馬鞍山段的主幹道完成,其餘路段尚未建好。

外地力推單車文化 打造旅遊點

屯門至上水段,本計劃2013年中完工,但如今其中的屯門至元朗一段,尚可在今年底建成,元朗至上水段則要等至2020年。

其餘擴展的支綫,更是不在話下,原本提議興建的6條支綫,因為部門沒預想到影響生態、影響居民生活等原因,大部分至今想建也未能建。

可是,單車政策不重要嗎?雖然建單車徑,直接經濟效益不大,但不代表不需要仔細規劃單車政策,尤其此可作為宜居城市的悠閒活動,建得好的單車徑更可以是景點,宣傳本港的好機會。事實上,外地不少地方早看準單車文化,在此下工夫。

例如在澳洲維多利亞省,當地在2011年就推出用單車振興旅遊業的5年計劃,大幅改善單車徑設計、增設單車泊位;又或在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台北市長柯文哲,都是熱愛單車者,更是落力推動,近年當地多個城市不但推公共的單車租借計劃,更出資把城市路面平整,讓踏單車者可一氣呵成到處走,當地更有大力把日月潭單車道、台中后豐單車道等,打造成旅遊景點。

事實上,本港也曾在沙田區進行過自助租單車計劃的可行研究,但最後因成本考慮、經常維修等原因而沒正式推行。

當愛踏單車的市民人數愈多,政府就更應看到大眾的訴求,在單車政策上,思維也要更開放,尤其踏單車本就是有益身心的健康運動,若可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更好嗎?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頂:6 踩: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6 (48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73 (41次打分)
【已經有33人表態】
8票
感動
4票
路過
4票
高興
2票
難過
3票
搞笑
5票
憤怒
4票
無聊
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