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口水仗 成渝经济区共建增长第四极
李秀中
今年以来国务院已经批复了7个区域规划,而从2003年就提出编制区域规划的成渝经济区,其规划至今还没有出台。
“说实话我很着急,已经有7个新的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了,成渝经济区从2003年到现在6年了都还没有进展。”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在上周五举行的第二届川渝经济合作论坛上如此感叹道。
2003年,廖元和与四川社科院著名经济学家林凌以及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研究所所长刘世庆牵头研究的《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中标了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成渝经济区也一度被列入国家战略。
然而,成渝经济区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其区域规划至今没有出台。
在民建四川省委和重庆市委主办的此次论坛上,无论政界、学界还有企业界都期望尽快出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并强调,这并不是川渝两地的,而是整个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战略。“十二五”规划马上就要启动,两地期望能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并将其作为国家新的增长极。
从“口水仗”到共建行动
其实,成渝经济区未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是因为两地利益上的纠葛。从“成渝经济区”的名称之争就可窥见一斑。当时,四川方面按照约定俗成的“成渝”来命名,而重庆方面则要求将“渝”放在前面,叫“渝蓉经济区”。最终无法达成一致。
不过,这些已经时过境迁。双方已经意识合作的重要。2006年,川渝两地签订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合作协议》,双方达成共识,共建“成渝经济区”。2007年,首届川渝经济高层论坛就在重庆举办。
但是,两地的“明争暗斗”并没有就此完全结束。廖元和抱怨说:“每一次向国家发改委提,都是希望自己多一点项目,对方少一点项目。”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把成渝经济区看作西部“天眼”,他认为这就要求成渝地区必须变离心力为向心力,变“口水战”为“汗水战”,变“拔河效应”为“相扑效应”(抱团),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另外,廖元和强调,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转折,中国的西部经济需要有新的增长极,“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讨论认识,而是变成行动。”
四川大学邓玲教授也表示:“我建议对于一些形成共识的问题把它筛选出来一个一个研究,这样才能够真正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合作。”
李后强认为,川渝经济合作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利益分割的问题。因此要把税收、GDP等分配方案定好,同时还要实现五个转变:由“包办婚姻”转变为“自由恋爱”,由“行政推动”转变为“利益驱动”,由“学术讨论”转变为“企业对话”,由“舆论造势”转变为“规划落实”,由“同质竞争”转变为“错位发展”。
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刘捷认为,明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未来十年对西部地区发展支持力度还将加大,必将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刘捷说,加快成渝一体化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先锋,对于推动川渝和整个西部发展,对于促进全国形成东中西区域互动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极的使命
林凌表示,进入以来,区域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之势。经济、社会发展将逐步打破行政区的分割和封闭,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区,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区转变,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将在我国迅速成长起来。
廖元和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进入均衡布局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进入非均衡发展阶段,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但是未来30年我们不能走均衡布局的老路,也不能够长期保持非均衡发展这样一种窄路。”
他认为,必须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重点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西部地区、在中部地区,都要有类似长三角、珠三角当量的增长极。”
上个月,在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廖元和表示,许多地方都希望成为中国的第四极。但从经济实力来看,成渝经济区2007年的GDP是1.3万亿元,已居全国第四位。相对而言,北部湾经济区是5955亿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GDP是9240亿元,武汉经济区的GDP是9230亿元,这些地区的经济总量都比成渝经济区小。
林凌认为,以成渝经济区为中心,西安—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为两翼,向西北、西南双向推进。从西部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等亚欧大陆腹地,将是我国继沿海开放战略之后,又一个新的开放战略举措。
不过,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实力强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总量远大于成渝经济区。2007年,长三角的GDP占全国GDP的18.6%,珠三角的GDP占全国GDP的11%,而成渝经济区仅占全国GDP的5.8%。以人均GDP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均已超过40000元,而成渝经济区只有10000多元。因此,成渝经济区还任重道远。
海峡西岸经济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