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亚洲外交: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
陈晓晨
2010年1月1日,一趟列车驶到了它的新起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8年酝酿,终于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
在整个2009年的中国外交中,重大的国际多边机制无疑是亮点。从温家宝总理出席达沃斯年会,到胡锦涛主席出席伦敦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到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与匹兹堡G20峰会,再到温家宝总理出席,在各种场合发出了中国的声音,推动了世界应对经济危机与等共同行动。
与这些轰轰烈烈的国际场合相比,中国的亚洲外交可以说是在点点滴滴中向前推进。
在“正月外交”中,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沙特阿拉伯。当时,沙特在四川大地震中的慷慨解囊还历历在目。在那次会谈中,中沙双方着重强调了共抗金融危机的信心与措施。11月,温家宝总理访问了埃及与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在阿盟总部,温家宝发表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演讲,巩固了互信与合作。
在中东地区,和平至今仍然是一件奢侈品。加沙人民在巴以冲突的炮火中迎来了2009年的新年;而最近巴以之间的冲突又送走了2009年的岁末。
2009年,中国对中东和平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政府派出了老资格的“中东通”吴思科在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方面之间斡旋,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
南亚次大陆则有喜有忧。4月,斯里兰卡结束了长达37年的内战,开始重建国内和平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向斯里兰卡人民伸出了援手。5月,原定访华的时任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因国内变故未能成行;不过,在岁末,现任总理尼帕尔在国内仍然存在政治问题的情况下决定按期访华,这将对中尼友好睦邻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中印关系本年内可以说是一波三折。6、7月间,印度向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增兵,曾一度影响到中印边界的稳定局势。不过,此后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3次会晤的顺利举行给两国边界的紧张关系降温。10月,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与印度外长克里希纳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双边会晤,此次会晤达90分钟。而在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与印度是坚定的盟友关系,共同为公正的气候协议与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奔走。
“中印都是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又都被寄予厚望。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印度问题专家陈峰君对CBN记者说。他认为,中印两国应相互借鉴,同时在诸如气候变化等国际场合互相协调、互相支持。
同样是边界问题,中国与越南长久以来的陆地边界争端在2009年得到了成功解决。11月,中越签署了《勘界立碑议定书》及《新边界管理规定》两份文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植荣对CBN记者表示,这标志着中越陆上边界谈判全面结束;此后,双方重点将放在“海上问题”的谈判上,致力找出双方均能接受的、长久的海上边界解决方法;而中越陆地边界协议也为解决中越海上边界问题提供了成功经验,也为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边界争端提供了借鉴。
2009年亚洲外交的一大亮点是中日关系继续回暖。10月,上台不到一个月的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访华。这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中日韩三国第二次首脑峰会举行,这加强了中日韩三国共抗经济危机与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在亚洲多边外交中,2009年最大的事件之一要数东亚峰会与“东亚共同体”的提出。东亚合作与一体化一直是中国提倡并大力支持的。其中,中国特别强调稳步推进“东亚共同体”,将地区合作做扎实。
东北亚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初晓波认为,2010年的“东亚共同体”建设在发展中也存在变数,这取决于各国领导人采取何种方式推进。如果急于求成,盲目扩大成员国和议题,有可能“欲速则不达”,使东亚合作偏离航向;如果稳扎稳打,从具体问题和基础性工作做起,循序渐进、缓步徐行,“东亚共同体”的未来将会更有保证。
不过,2009年的中国周边国际局势也并非一帆风顺。4月,朝鲜试射卫星,被认为是发射导弹,一度引发了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2010年,各方能否回归到六方会谈的正道上,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是亚洲外交的一个未知数。
另一个有可能在2010年持续的问题是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安全。上半年,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利用与政府的协议扩大地盘,其后巴基斯坦政府军向塔利班组织发动反击,目前战役还在进行中。在阿富汗,塔利班和其他反政府武装的势力又有所抬头,美国则于11月作出了向阿富汗增兵的举动。
这些都将为我国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增添变数。我国如何应对,也将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
“中国是亚洲大家庭的一员。我们的外交政策就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是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2009年“两会”期间谈到中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时的表态。
在2010年,虽然会面临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但中国的这一外交政策将会延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