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日合作的长期框架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热心人
熱度36票  瀏覽6次 時間:2010年1月11日 09:14

薛力

近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称,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计划今年6月出席上海世博会“日本日”,在上海逗留期间可能顺访南京。如此行成行,他将成为二战后日本首位到访南京的在任首相。尽管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平野博文随后对此予以否认,但中日关系近来显然在稳步前进。

过去两个月,中日双边高层互动频密: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防部部长梁光烈、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25天内先后造访日本,在此期间日本则派出630人(包括143名民主党国会议员)的超大型代表团访问中国,媒体称小泽一郎把“半个国会”带到了中国。人们难免会问:这是否意味着,中日双方正在走向进一步的总体合作?

国家间的合作大致上可以分为经济、文化、政治与军事四个方面。目前的中日两国,经济上的合作已经达到互相依赖的程度,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对外投资首选地,日本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外资来源国。中国对日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危机会促进双方的经济依赖进一步加深。

在文化合作领域(包括教育、科技、艺术、媒体等),除了日本对于高技术转让控制比较严外,总体上中日双方已经建立了比较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以教育为例,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大约60%来自中国,而日本也是在华外国留学生第二大来源国。并且双方都在酝酿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政治上,在鸠山首相明确表示不会参拜靖国神社后,中日关系中暂时不存在重大的“刺激”。双方合作编写历史教科书在继续进行中。日本天皇破例会见习近平副主席,说明日本非常重视与中国建立稳定的政治关系。对于建立东亚共同体,双方都意识到这是大势所趋,区别在于中国主张首先在“东盟+中日韩”(10+3)的框架内进行,日本则主张还要加上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三国(10+6)。

军事关系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冷战后的一大趋势是,没有军事同盟关系的国家之间,纷纷通过军方将领互访、军舰互访、海上联合搜救演习、联合反恐演习等措施来加强彼此间的军事关系。从这些方面看,中日军事合作也在加强,梁光烈部长在访日期间也与日方达成若干共识:日本防卫大臣将于2010年内访问中国;继续开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和日本自卫队各参谋长的互访;每年举行中日防务安全磋商;继续开展舰艇互访,日本海上自卫队训练舰队将于2010年内访问中国;适时举行海上联合搜救训练;尽早建立中日防务部门海上联络机制。

因此,可以认定:未来2~3年内,中日关系将走向进一步合作;未来5~10年内,只要日本领导人不进行“小泉式操作”,双方的军事合作不撼动美日同盟(可能性不大),中日合作也会进一步深化;如何构建双边合作不断深化的长期框架,则是中日双方应该着手谋划的重大课题。

中日双方目前都属于“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大国”,日本谋求从“经济大国、政治‘小’国”转身为“全球政治经济大国”,或者说“普通国家”;中国则希望从“政治大国、经济‘小’国”发展为“全球政治经济大国”。

日本“先经济后政治”的国家发展道路,在吉田茂时期已经确立。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康弘根据当时日本在全球的经济地位首次明确提出日本要当“政治大国”,这一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遭遇“失去的十年”而受挫。21世纪初,小泉纯一郎试图通过“靠紧美国”的外交战略来实现这一目标(如修宪与争取“入常”),但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亚太地区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扩展等因素,促使新上台的民主党政府转而采取“亲美入亚”的外交战略,在保持“对美外交基轴”的前提下,明显增加了亚洲邻国在外交中的分量,因而提出“友爱外交”,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但是,意识到自己的经济发展后劲难以匹敌中国,加上顾忌美国的反应,日本主张共同体应包括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三个非东亚国家。这显示日本意识到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却又对与中国联手充当东亚整合的双发动机缺乏胆略与信心。

“10+6”模式将大大减缓东亚整合进程。中国坚信,只有“10+3”模式才是真正可行的。

我们的观点是: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只能列为东亚共同体建成后再予以吸纳的对象,日本应该放弃推行低效乃至不切实际的“10+6”模式,以“10+3”为基础,与中国携手,充当东亚整合的双发动机。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中日合作不断深化的长期框架。

在建立长期合作框架的过程中,东海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一关。双方应超越现实主义的相对获益观,努力谋求一种共赢的结局,以把“争端之海”变成“合作之海”。如果说在钓鱼岛以西、“中间线”以东的争议海域进行合作暂时有困难,可以考虑先在“中间线”以西海域,选择适当区块依照商业模式进行合作。这一海域的主权没有争议,资源分布情况比较明晰。商业合作模式的好处有多重:符合国际惯例、可发挥日本比较先进的深海勘探开发技术,有助于增加中国的能源供应,同时可为双方未来的海上合作积累经验。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副主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1 踩:1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45 (11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7 (12次打分)
【已經有11人表態】
1票
感動
2票
路過
2票
高興
1票
難過
1票
搞笑
1票
憤怒
2票
無聊
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