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聘华尔街顶尖衍生品高手管理2.3万亿美元外储投资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外管局聘请华尔街顶级衍生品专家任储备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官,能帮助中国跳出美元陷阱吗?
本报记者 吴晓鹏 纽约报道
中国“国家投资队”的实力与日俱增。
美国投资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资官格罗斯和首席执行官埃利安上周五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PIMCO基金经理朱长虹将于明年2月回到中国,担任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官。
“尽管我们对朱长虹的离职感到难过,但他的领导力和投资能力能够在他的祖国获得认可、被委以重任,对此我们感到骄傲。”两位公司高管说。
PIMCO是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管理着9400亿美元资产。朱长虹在PIMCO负责着一个对冲基金系列,作为衍生品部门主管,他还是该公司投资委员会委员。
到国家外管局后,朱长虹将帮助管理2.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人。国家外管局称,“我们很高兴朱长虹先生加入外汇储备管理团队,贡献他的投资技能和经验。”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中资金融机构频频出海,为自己的投资和管理团队补充新鲜血液。但据纽约的华人金融组织“华尔街人”统计,过去两年,中资机构招回去的顶尖人才并不多,“鲜有华尔街董事总经理级别的人物”。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主级房贷证券部门主管吴向阳对本报记者说,“外管局请朱长虹这样的人回去,意味着其投资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会更加成熟老练,这对外管局提高整体投资业绩会有帮助。”
“顶尖衍生品高手”
吴向阳是朱长虹在大学的校友,对比他高两届的朱的印象是“功底扎实,水平很高”。“朱长虹是华人在衍生品方面最顶尖的人才之一”。他说。
朱长虹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大,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同时获得中国科大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随后赴美留学,于199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美国银行工作,“他曾建立的利率和抵押贷款的模式,在美利坚银行利率风险和相对交易价值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9年加入PIMCO公司的朱长虹,曾担任政府债券、机构债以及衍生品部门的投资组合经理,其投资经验与外管局重仓持有的资产类别较为相符。
在中国科大比朱长虹高两届的朱天华用“聪明”一词来形容朱长虹。他认为,朱长虹在相关领域的经验对于外管局来说非常宝贵。朱天华目前在一家华尔街机构任职。
朱长虹2005年晋升董事总经理,39岁的他目前在PIMCO负责管理230亿美元规模“绝对回报策略”的对冲基金系列。
PIMCO表示,格罗斯将于明年1月1日接管该系列基金。2月底离职前,朱仍将参与该系列基金投资组合的日常管理。
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家交易衍生品的对冲基金创始人告诉记者,朱长虹从PIMCO去外管局,对这两个影响巨大的机构都有利,“他有能力,而这个位子也非常重要”。这位基金创始人曾入选彭博社全球十大宏观对冲基金经理。
PIMCO由“债券之王”格罗斯和前IMF副总裁埃利安于1971年共同创建,总部位于加州Newport Beach。
该公司在美国金融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其顾问。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时,该公司帮助政府设计了各种金融救助方案。本月初,曾主管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方案的前财政部助理部长Neel Kashkari也加盟PIMCO。
因与政府关系过于紧密, PIMCO被一些金融博客戏称为“美国政府的第四大分支”,而从朱长虹这次履新看,“PIMCO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也不错”。
易纲亲赴海外“相马”
目前尚不清楚外管局招聘首席投资官的程序或考核标准。外管局一向行事低调。但现在,为确保2.3万亿美元资产安全增值,他们也在改变行事风格。
上月底,外管局储备司在纽约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招聘宣讲活动,有上百人参加。储备司一位副主任在活动中介绍说,中国的外汇储备由外管局储备司负责管理。目前储备司全球有员工300多人,北京总部大约250-260人。储备司下设近20个处,涵盖了从资产分配,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清算,会计,合规等部门,“基本上作为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方方面面的架构都已具备”。
目前储备司在海外建立了四家分支机构,纽约和伦敦分别有一个交易室,香港有一个“华安投资有限公司”,新加坡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公司”。
中国2.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每天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24小时运作,目前纽约办公室人手较少,因此只是作为外管局的一个执行机构,还有信息收集或经济研究的职能。
储备司最近还在伦敦、纽约、香港举行了数场招聘会,招聘的岗位有投资组合管理、交易管理、委托资产管理、研究、分析、系统开发、运营及法律等。
本轮招聘截至12月4日,“但也可以再继续推迟一段时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截止日期”。上述储备司副主任说。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