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应加强监管储蓄货币国金融政策”
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正在催生二战后最剧烈的国际秩序变革。
作为旧秩序中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从危机爆发之初,就被20国领导人视为变革焦点之一。
前任中国驻IMF执董、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之镶指出,进入21世纪的IMF还应该加强对储蓄货币国金融政策的监督,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新形势。
张之镶是中国恢复在IMF席位之后最早一批赴基金组织工作的中国人之一。1996年到1999年,他担任IMF中国执行董事。
执行董事是基金组织的真正政治领袖。基金组织有24个董事席位,他们代表全部185个成员国在基金中开展日常工作。只有极少数大国有单独执董,比如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大部分国家共享剩余的董事席位。
加强监督国际储备货币国
《21世纪》:G20国家已经达成一致,要加强IMF在稳定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并为此成立了工作小组,中国也有参加。这是G20赋予IMF的新职能。IMF应该如何实现这一职能?
张之镶:进入21世纪后,金融国际化是大趋势,IMF正在面临重新定位。
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对国际金融产生重大影响。有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应该加强对储备货币国金融政策的监督。因为在金融国际化背景下,该国的政策会产生溢出效应。要加强这方面监管,IMF可以在进行第四条磋商时,强调对金融政策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目前的缺陷是,IMF对一国的经济评估之后,对某些问题不大声说。加上被评估国不吸收基金组织的建议,导致问题长期存在。
举例而言,如果IMF更早公开警告次贷问题,冰岛的金融业就不至于瘫痪。
未来,IMF在进行第四条磋商时,可以加大公开货币储备国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力度,就算被评估国不接受,IMF也可以让其他国家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
地区化是全球化的必经之路
《21世纪》:中国今年以来和周边国家达成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一个1200亿美元的“亚洲货币基金”雏形已经显现。区域性货币储备池在未来会不会替代IMF在亚洲的作用?
张之镶:亚洲货币基金和IMF不应该是分庭抗礼的,而应该是通过贷款竞争使基金组织的借款操作更加扎实。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