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物語】君子從時 勿着眼蠅頭小利

熱度106票  瀏覽0次 時間:2018年3月21日 10:39
【價值物語】君子從時 勿着眼蠅頭小利

本港首富李嘉誠宣布退休,其上市旗艦為股東創造千倍計回報,主業不只地產、更涉及電訊、港口、零售、能源等多個行業,在全球50多個國家或地區有業務,員工33萬多人,跨度之大、涉獵之多,令人目眩,卻能經歷多個周期而不衰,並茁壯成長,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李超人」常被讚譽善於「做Deal 」,表面上看,是有關判斷力,更根本的,其實是遠見。找出能持續成長的行業(secular growth),然後買入優質資產,即使一兩年不賺錢,之後還是會不斷賺大錢。

1979年李嘉誠入主和黃,成為華資入主英資四大洋行第一人,除了看到國際化機遇,更重要是捕捉香港地產升值浪潮。原黃埔船塢之紅磡灣土地,變為黃埔花園項目。北角的碼頭和倉庫,則發展成和富中心

1985年收購置地名下香港電燈34.6%股權,把原在鴨脷洲的發電廠,遷往南丫島。1989年12月,鴨脷洲發電廠正式停產,改建成現在的海怡半島。

捕捉地產浪潮只是開始。2G流動電話面世,下注歐洲電訊業務,碰上第一次互聯網泡沫,「賣橙」獲利千億。內地「入世」以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率先在深圳建碼頭,乃後遂成全球第一大港。然後再到近年的科網、醫藥和生物科技。

相反,如1997年前人人炒樓時才大力投資地產,金融海嘯內地出口高峰已過後才發展碼頭,回報便可能大不一樣了。不論投資還是做生意,應宜用望遠鏡而不是放大鏡來觀之。

有沒有試過,用買入後第二天升跌,來判斷股份賢愚?這到底是投資,還是賭大小?投資本應就是通過企業成長來獲利,只要企業價值連年遞升,跑贏通脹(在香港當然還要跑贏樓價),股價自自然然便會上升(不是10%、20%的上升,而是着眼10倍、20倍的上升)。

投資主軸不斷轉移

長線投資,不是永恒地持有某種資產或某一股份長揸不放,而是長期通過投資此一行為,以期實現購買力的持續上升。

投資主軸每隔幾年便出現變化,回歸前是地產股,金融海嘯前是中國出口和內房內銀,過去四五年,新經濟股份佔股市比例已漸高(可是只是仍未夠高),到過去一兩年,科網更是脫穎而出。你認為未來投資主軸在哪?科網?已不全對,新經濟裏的其他板塊如醫療,年初以來,已在加速。

找出投資主軸後,如不精於選股的,買當中頭兩三家大企業好了(怎可能個個都是誠哥或畢非德)。不一定賺得最多,但總比選錯行業,執迷明日黃花要強。

買股回報更豐厚

李嘉誠說,近20年來只有增持,而沒有減持股份。股份升了兩成,會否心思思要不要沽貨獲利,但如果對股份長遠前景有信心,為何現在要沽售?投資便是放棄眼前享受(一次馬爾代夫之旅),以期將來獲得更多(子女教育基金),以賺餐晏的心態來投資,回報便可能真的只是賺餐晏(你一般持有股票多久?)。

有信心通過股份持續增長來賺錢,那麼便不要輕易放售,好股票賣了,往往便買不回。只有股份增長放慢,又或估值太過離譜(互聯網泡沫時「賣橙」當然是),才會是考慮出售時(還有就是除非你真的很等錢使)。投資到底是賭博賺餐晏,還是做生意財富增值,心態不同,結果當然大不相同。

港人目前投資共識,大概是樓市跑贏股市(和全球相反)。但過去45年,本地樓價「只」上漲近200倍。以現在樓市這麼高(買樓自住除外),新經濟股份又在加速,有閒錢的話,大概還是下注股市潛在回報更為優厚。

hcl.hkej@gmail.com

(編者按:郝承林著作《致富新世代2──科網君臨天下》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頂:6 踩:6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8 (3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43 (35次打分)
【已經有29人表態】
5票
感動
4票
路過
3票
高興
5票
難過
3票
搞笑
3票
憤怒
4票
無聊
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