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为出
该是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孪生兄弟——财政赤字的表演时刻了
自去年9月份金融危机深入下行1年有余,中国经济到底有没有复苏仍难有定论。不过还是有一些板上钉钉的事情—今年中秋节领取发放的月饼时,有人要额外缴一些个人所得税。最近2个月,人们的税单上还增加了交通费、通讯费、第13个月工资、白酒消费税、香烟税。
这源于不久前国家税务总局对六大税种相关问题的最新意见。税务总局还多次警告称,将加强股权交易和房地产业等领域的征税力度。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加强税收征管、增加税收的信号已经明确发出,其强度多年罕见。
这隐约暴露了一个被人忽略的事实:中国去年四季度开始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给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年初财政部确定的财政收入目标是增长8%,以此对应经济8%的增幅。但是根据财政部的数据,前8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仅增长2.6%。占中央政府七成的税收收入增值税、进口税、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也都呈现负增长;实体经济的表现更不乐观,1至8月份,国有企业已交税金同比增长不到1%,8月环比大幅下降19.5%。这样的数据无疑给财政收入的“保八”目标造成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年初制定的全年9500亿元(GDP的2.9%)的财政赤字目标超出已成定局,世界银行预测中国财政赤字会占到GDP的5%左右。据接近财政部的人士称,在财政支出增加的压力下,7月份之后,财政部内部会议上将财政收入目标提高到了“保八争十”,保税收增长已是第一要务。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前不久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指出,发达国家解决财政赤字的办法一般有两个:通货膨胀和增税,在实施通货膨胀面临现实困境的时候,政府通常会选择增税。
目前看来这样的逻辑在中国同样适用。只是在刺激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财政部没有选择新增税种(烟草消费税除外),而是选择了加强税收征管这样的结构性增税措施。今年3月份“两会”期间,就有声音传出,倘若出现财政收入不能完成计划的情况,决策层可能将采取结构性增税和调整预算、增加赤字的措施,以应对“钱不够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