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弊傢伙,樓市有骰摸

熱度0票  瀏覽0次 時間:2024年3月06日 08:59

樓市全面撤辣後,絕跡N年的「摸貨」交易據報重現,令市場關注會否觸發「炒風」。事實上,該類交易在九十年代曾佔整體成交接近兩成,被視為當時樓市癲狂的「幫兇」之一。不過時移世易,現今有三大因素跟當年不一樣,注定「摸風」難成氣候,頂只能在300萬元以下「的骰」物業找到獲利空間。

「摸貨」指以確認人(confirmor)身份買入物業,並且簽署買賣合約,但卻趕於最終成交(通常是簽署臨時合約後3個月)之前轉售予另一買家,相當於「快買快賣」,堪稱為「快炒」之極致。

這種「炒法」有三大好處:資金需求小、獲利快、潛在賺幅巨大。舉例說,在九十年代,一個買家購入500萬元物業,只需付15萬元(3%)「細訂」,然後他若能於一星期後以550萬元把該單位轉售,賬面上便獲利35萬元或233%,即使扣除佣金等雜費,利潤也很豐厚。

全面撤辣 摸貨重現

正因如此,「摸貨」在那些年曾佔樓市整體交投接近兩成,且不乏「摸上摸」個案,個別物業甚至短期內被「摸」六七次,都算癲,直接對當時熾熱的炒風推波助瀾。不過特區政府後來針對「摸貨」收緊監管,再加上「辣招」印花稅增加交易成本,令這種炒賣方式自2010年後基本上絕跡。

隨着財爺陳茂波上周發表《財政預算案》宣布全面撤辣,樓市不但一二手成交量應聲反彈,還有傳「摸貨」交易重現,據報已引起部分銀行關注,令人擔心有可能再次觸發炒風。

三大因素 難成氣候

然而,時勢已變,現今有三大因素跟九十年代不一樣,注定「摸風」難成氣候。首先,如上文提到,港府早已汲取教訓,針對「摸貨」收緊監管,包括要求這類交易也必須於簽署買賣合約30日內繳付印花稅,導致「摸教教徒」成本驟升。事關即使取消了辣招稅,所有住宅交易仍須繳付基本的從價印花稅(AVD),稅率最高4.25%,再計及佣金等雜費,現在「摸貨」獲利的門檻及難度無疑大增。

即使取消了辣招稅,所有住宅交易仍須繳付基本的從價印花稅(AVD),稅率最高4.25%,再計及佣金等雜費,現在「摸貨」獲利的門檻及難度無疑大增。
即使取消了辣招稅,所有住宅交易仍須繳付基本的從價印花稅(AVD),稅率最高4.25%,再計及佣金等雜費,現在「摸貨」獲利的門檻及難度無疑大增。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理論上,倘買家用公司名義買樓,目前只需繳付一次印花稅,待「摸出」單位時,由於接貨者毋須繳稅,賣方有空間賣貴一些(把可節省的稅款局部反映於樓價),從而爭取獲利多一點。惟值得注意的是,透過公司持有的物業可申請之按揭比率較低,利息往往也較高,所以撤辣後,這類「公司貨」在市場上不一定受歡迎。尤其是針對普羅大眾的非豪宅類物業,準買家較為重視按揭條件,「公司貨」或許反而會有折讓。

其次,九十年代「摸風」旺盛的一個背景是供應緊張,當時不少買家明知自己從「摸族」手上接貨,變相被炒家「mark高個價」賺一筆,儘管「不順氣」,卻因心急入市,無奈「硬食」。反觀現時樓市供應充裕,單計一手貨尾單位已達2.3萬伙,加上今年新推項目逾萬伙潛在貨量,二手放盤亦未見稀缺,準買家選擇甚多,在「有得揀」下,除非價錢「超筍」或單位可遇不可求,否則不會隨意幫襯「摸貨」。

最後一個因素關乎資訊差距,30年前互聯網尚未普及,當時很多「摸族」都是資深炒家、地頭蛇及地產經紀,他們比其他人早一步接觸放盤資訊,有較多機會搶先低價吸盤,隨即「摸出」獲利。但現今互聯網發達,坊間有大量放盤網站,最新成交資訊第一時間「報通街」,不論準買家抑或放盤的業主皆能緊貼成交市況,炒家及經紀從中「食盤」的機會比以往少。

綜上所述,現今「摸風」不太可能重現九十年代盛況,特別是銀碼較大的物業,須繳付最高4.25%印花稅,連同佣金雜費,意味一件「摸貨」須在3個月內升值約6%才可「打個和」,若想賺錢則需要更大升幅。萬一3個月內「摸唔出」,「摸族」就要「上身」接貨,短炒變成被迫長揸,成本與風險計算方式完全不同。

300萬元以下「的骰」物業單位,事關印花稅只需100元,計及佣金雜費,物業在3個月內「炒高」約3%便有利可圖。
300萬元以下「的骰」物業單位,事關印花稅只需100元,計及佣金雜費,物業在3個月內「炒高」約3%便有利可圖。 (CHUNYIP WONG via Getty Images)

攻細單位 有利可圖

在此情況下,唯一存在較大「摸貨」空間的相信是300萬元以下「的骰」物業單位,事關印花稅只需100元,計及佣金雜費,物業在3個月內「炒高」約3%便有利可圖(例如280萬元買入、288萬元「摸出」)。難怪自上周三撤辣後,這幾日最「旺」的是荃景圍荃灣中心,暫時已錄逾15宗成交;因該項目樓齡達45年,且以200多至300多方呎細單位為主,較多300萬元以下盤源,據估計吸引部分「摸族」重新出山搵食。

但正所謂「大雞唔食細米」,像這類超細價「的骰」物業,就算成功「摸入摸出」10個單位,充其量賺幾十萬元,卻頗耗費時間精神,兼且風險不小。恐怕只有長駐區內的地頭蛇才會有興趣做「骰摸」,具份量的炒家費事參與。

再者,現今社會輿論十分警惕「炒樓」活動,政府及相關業界都不會坐視「摸風」刮起。例如昨日有市場消息指出,包括滙豐在內的16家銀行已決定即時停止為「摸貨」物業批出按揭,勢必令該類放盤更難「甩手」,進一步壓縮「摸族」操作空間。若連「骰摸」也絕跡,自有利於樓市平穩發展。

頂:0 踩:0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