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經濟」成新興產業 港寵主年花22億 不婚少子寧養毛孩 視如己出或伴侶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加上高齡化、少子化、不婚主義等風氣愈趨流行,以寵物為伴成為全球大勢,尤其新冠疫情期間,面對出行及社交限制,不少人選擇養寵物,而養貓比養狗較易照顧,又不用外出散步,故更受歡迎,很多貓主都視愛貓為孩子或伴侶。最近有調查發現,本港每年貓產業的市場經濟價值逾22億元,且養貓「親人化」熱度有增無減,「貓經濟」已成為全球重要新興增長動力。
港人養貓蔚然成風,但政府統計處對上一次發表有關港人飼養貓狗的調查報告,已經要追溯到2018年,當時全港約24.19萬住戶有養貓狗,佔整體的9.4%;貓狗數量共40.51萬隻,狗的比例略多,惟數據未能反映疫情帶來的變化。香港寵物業商會會長李國威指出,按照商會分析,養貓人數每年持續上升,尤其是年輕一族,養狗情況則變化不大,相信現時港人養貓數目已較養狗多約20%。
蝸居夠收編 貓奴捨得花錢
李國威表示,香港人口老化,加上單身及獨居等社會現象,很多人把寵物當作伴侶,視為撫慰情感的心靈寄託,而疫情期間的不安及孤獨感,同樣催谷寵物陪伴需求;也有年輕夫婦在婚前已經達成共識不生育兒女,兩夫妻長期在家「你眼望我眼」,有時難免沉悶,因此選擇養寵物,為家中增添生氣。
他認為,港人近年養貓多過養狗,一來是居住空間狹窄,較適合養貓,二來不少大廈公契列明嚴禁養狗,貓隻則可不為人知靜靜飼養,且愈來愈多人養多於一隻,「其實不止養貓,只要空間及經濟許可,自然會愈養愈多,讓寵物互相陪伴,但無可否認,看着貓隻交流互動、你追我逐的過程,會令生活沒那麼枯燥,最重要是貓隻不太佔用地方。」
經營寵物用品批發生意近40年的李國威,見證本地養貓文化變遷,由早年功能性捉老鼠為主,變成愈趨「寵物化」及「親人化」,如今只有少數老一輩仍會養「功能貓」防鼠,年輕貓主多視「毛孩」如親人般呵護備至。他留意到新一代貓隻性情較以往溫馴,甚至變得與狗相似,「個人覺得,喜歡貓的人,投入程度比喜歡狗的人更甚,商會會員亦反映,貓主較狗主更捨得消費。」
高盛:中國貓狗數目多過幼童
事實上,全球近年同樣出現養貓潮,投資銀行高盛早前發表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4歲及以下兒童人數為9000萬,全國城市貓狗數目只有約4000萬隻,但隨着年輕人缺乏成家立室意願,今年中國的城市貓狗數量已多於4歲及以下兒童,估計2030年更會超過7000萬隻,4歲以下幼童則少於4000萬,比例幾乎達2比1,其中寵物貓因所需空間較小,預期增幅會較狗更快。
根據《2023—2024年中國寵物產業白皮書(消費報告)》,中國的寵物貓數目於2021年已超越寵物狗,且差距愈拉愈遠;台灣亦不遑多讓,據當地農業部數字,去年全台家貓有131.15萬隻,較2021年大增逾49.37%;而作為全球最大寵物市場的美國,寵物數量較任何年齡組別兒童都要多,2020年美國家庭養貓數量介乎6000萬至6200萬隻,即平均約每5人就有1個養貓。
港推廣「負責任養寵」 鮮見疫後棄養
踏入後疫情時代,不少愛護動物組織擔心,此前很多為解悶而養貓的人士會因為恢復社交活動或旅遊而棄養,日本2022年6月實施修訂後的動物保護法,規定寵物店及繁殖業者須為出售用貓狗植入晶片,預防「疫後棄養」,法國、德國、英國及美國加州等都有類似法例;台灣農業部亦宣布,明年8月起要為家貓辦理寵物登記。
香港方面,李國威稱,隨着政府、商會及業界不斷提倡「負責任養寵」,港人近年養寵物前都會深思熟慮,甚少一時衝動,慶幸至今未見疫後棄養情況,反而因貓主外遊時要找人照顧愛貓,帶動寵物酒店、保姆及暫託服務等市場需求上升。
「貓經濟」系列報道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