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BOT过程中的三大风险
一、战乱风险
一般而言,BOT项目最大的风险在于潜在的政治风险。“战争与内乱可能导致工程终(中)止、工期拖延、工程费用增加、或支付拖延。为保护生命财产,有时还必须支付撤退、转移等额外开支。”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的官员认为。
如果项目所在国发生政权更迭或严重的政治、经济动荡或市场混乱,政府机构不协调甚至瘫痪,特许权协议和其他合同都可能无法履行和兑现;有时政府还可以从法律上利用主权豁免理论使自己免受任何诉讼,并采取简单的拒付债务、废弃合同的做法。
另外,对有关建造设备的禁运、禁止出口,或政府机构或政策的变化导致对项目的兴趣发生改变,也威胁到项目的成败。
二、法律风险
BOT项目另一个高风险在于,项目参与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复杂,项目所需签订的合同种类及数量庞杂,完善担保措施难度较大。
“几乎每个项目都会多多少少产生索赔,只是索赔的方式与程度不同。而在索赔的法律上,中国公司还需要走一段路。”中国水电集团第二工程局市场部主任王文林说。
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院长王守清表示,海外BOT 项目往往涉及法律法规较多,如土地管理法、税法、会计法、外商投资法、招投标法、劳动法、环保法等,建议在海外BOT项目特许权协议中设置由法律变更带来的损失如何分担的条款。
三、危机压力
另外,近期的BOT项目也面临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根据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的统计资料,自金融危机之后,今年第二季度有不少标志性项目搁浅在了融资环节。美国芝加哥公路项目就因投资方无法履行承诺而废标。保加利亚的BELENE 核电项目几经曲折仍未解决资金问题,不得不搁置下来。
更糟的是,鉴于业务下滑和收入减少,很多大企业的基建项目计划被搁置起来。DP World公司暂停了15亿美元的迪拜集装箱码头项目,新加坡和香港两公司双双宣布推迟其在中国内地东部沿海建造码头的计划。世界第二大混凝土生产商HOLCIM根据全球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形势重新制订2009年投资计划,将其基建投入从2008 年底10.7亿美元减至3.59亿美元。(林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