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近年政府在中小學力推STEM教育,吸引不少機構搶分杯羹,不過有學界人士批評,坊間STEM課程良莠不齊,部分更借推銷玩具模型渾水摸魚,直接影響教學成效。據悉部分到校課程由中學畢業生主理,導師資歷成疑,導師課堂準備亦未見充足,單是處理軟件接駁已用上一小時,變相「呃鐘」;亦有廠家自立門戶成立NGO,以籌辦STEM比賽為名,推銷自家商品為實,報名費連硬件索價隨時上萬元,有教師形容做法「掠水」。
近年《施政報告》提到要加強中小學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學界形容STEM成為繼其他學習經歷(OLE)及生涯規劃後的「大金礦」,吸引不少企業打正STEM旗號,踩入學校分一杯羹。不過其課程質素及商品用途成效能否配合STEM目的,則見仁見智。有學界便批評部分機構「呃飯食」,對學生發展STEM潛能未見實際幫助。
廠商會中學校長麥耀光每月總收到幾封推銷STEM硬件及課程的信件,最後與教師商討後,發現絕大部分都不實用,似「兜生意」居多,「就如當中有不少是要學生砌模型車、玩具、機械人等,程度流於初小層次。」他解釋,該校是STEM比賽的「長勝軍」,看重科研科技,「基本上大部分學生在初中時已用手機設計Apps,有些更類似智能家居玩法,學生能把手機當遙控器,但坊間有機構仍停留在娛樂感較重的『模型仔』層面,很難引發學生學習STEM的動機。」
該校科研小組主任張文源不諱言,政府津貼每所小學10萬元推動STEM,以本港數百所小學計,已有數千萬元,還未計中學向政府申請的教育基金,這對坊間商業機構來說,是一大商機,故機構會積極把其代理的產品,推銷至學校,「另一方面,很多學校都缺乏熟悉STEM的教師,STEM本身亦不設教科書及官方教材,令學校傾向外購到校課程。」
針對部分到校課程質素及師資,他亦表質疑。他說,學校本身已沒有足夠的師訓教師,坊間機構的導師學歷更差一些,「我知道有公司會派剛剛中學畢業的學生,擔當到校導師,負責向班上20多位同學講解整套機械人硬件及進行教學,但出來的效果完全不是那回事,導師不見得有教學經驗。相關課程亦收費不菲,人頭費每小時200元,學生得益卻不大。」
至於導師課前準備亦未見充足,變相有「呃鐘」之嫌。香港電腦教育學會副主席金偉明認同,外購STEM到校服務,質素難有保證,「我知道有機構派大學生前來授課,卻全程對住黑板講課,也有導師不了解自己的教學套件,事先亦無任何準備,結果來到學校,花了一小時接駁教學器材,只剩下半小時教學,非常離譜。」除了細公司外,他指傳統大型教科書出版社也踩入市場,並自訂STEM教材,「不過內容未必啱學生心水,有些學生學幾堂便嫌悶。」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學部)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科主任陶婉雯坦言,現時很多商業機構把STEM包裝成「機械人」、「3D打印」及「編寫程式」課程,無助推動學生創意思維,「例如有些課程教學生用3D打印機,然後每名學生收200元,但學生用了3D打印機後,究竟有何得着?」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黃金耀亦有關注STEM被濫用情況,「過去半年我看到很多之前沒有STEM教學經驗的公司,踩入市場搞STEM,當中不少是年輕人。」他強調,坊間的機械人課程及其他軟硬件教學,本身並無不妥,只是未必符合STEM的教學目的,「做完一個機械人實驗並不代表完成STEM教學,因STEM是要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並加入創意創新元素。」他續說,很多機構都打着STEM旗號,但觀其課程內容,與STEM並無直接關係,「只是砌一砌玩具及積木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