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受惠於過河資金的院校對「中央財政科技計畫」抱有期望,但憂慮中港就管理資金的方法不同,令項目在實際運作時受到限制。國家科技部三月來港舉行內部座談會,科大生命科學部嘉里理學教授張明傑向本報透露,院校一般希望資金過河後,可以使用香港一直沿用的模式管理,而科技部了解後亦應允以「合情合理的方法」作出考慮,細節仍在商討中。
國家科技部三月中來港舉行內部座談會,向申請「中央財政科技計畫」項目的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講解過河資金的管理及運作情況。張明傑教授表示,國家已開始落實資金過河,對相關計畫項目有很高期望,但會上亦帶出如何管理等實際性問題。他說,現時國內與香港管理資金的方法不一,例如國內基於人工成本較低,不會投入太多科研資金在人力方面;反之香港需要更高的薪金聘請及留住人才,如管理資金時有所限制,項目或難以達到實際效果。
另一方面,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張教授認為,中科院加入港府建設的創新平台意義非常大,不僅在人才交流及培訓有幫助,亦可透過協作模式,慢慢建立有「香港特色」的頂尖研究所。他又對跨境使用生物樣本及醫療數據感到鼓舞,因區內人口龐大,病例及個案增加,有助研究罕見疾病,期望帶來更多突破。此外,本港院校及科研機構在進行區域性研究時亦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