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退保諮詢開展至今,社會各界一直各持己見,鬧得熱烘烘。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曾指要年輕人供養長者不公義,有社工學者大力反對,認為長者為香港貢獻良多,退休後缺乏保障「講唔過去」,又指退保可讓年輕人無後顧之憂,才有助鼓勵創業。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則重申,公共資源不是取之不竭,社會討論退休保障時,財政上必須可持續。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任林一星表示,要年輕人加稅應付退保並非不公義。他認為,香港多項基建均倚賴上一代付出,現在下一代亦能受益,長者退休後應享有一定保障。「機場、鐵路、隧道等,每一條路都是他們夾手夾腳砌出來,當年可能礙於社會環境,或要供養六、七名子女,無法儲蓄,現在要他們退休後毫無保障,甚至執紙皮,講唔過去。」
林一星提出,全民退保不但讓長者受惠,同時亦對年輕一代有好處。他認為當年輕人知道自己退休後生活有所保障,現時投資便不用過分保守,可放心發展事業,無後顧之憂,或可讓更多資金流入經濟體系,「他們可以有更大動機離開現時工作,嘗試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業,不再『死古古』,香港或者會有更多新企業家。」他認為,只要社會肯定所有長者都應擁有安穩的生活(decent life),總有方法可實行全民退保,但批評政府不願意對社會承擔。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則透過網誌強調,公共資源從來不是取之不竭,但許多人談退休保障時,只簡單着眼於所謂「A餐」、「B餐」,二擇其一,事實上退保諮詢文件提出的模擬方案,在財政承擔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面對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減少,落實退保制度結果很可能就要增加在職人士的供款額,或降低退休金金額,甚至要押後退休年齡。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日亦就此事回應,指八萬元標準純粹用作比較財政開支,絕對不是標籤,又以長生津為例,指即使有資產審查,長者亦「攞得好開心」。他重申退保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是次諮詢不只是口號式探討,而是政府有勇氣及承擔地將問題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