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園開源 谷大熊貓經濟
海洋公園首次「添丁」,一對港產大熊貓龍鳳胎掀起熱潮,3年前的「重生方案」借勢大調整,轉移力谷「熊貓經濟」。海洋公園主席龐建貽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原定發展的3個全新主題園區,其中兩個暫時擱置,分別為「零售餐飲消閒區」及「健康主題區」。團隊正研究新大熊貓館的選址及構思不同方案,包括塑造6隻大熊貓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大熊貓護理員「明星化」等,把握大熊貓商機,冀帶動入園人次及收益。
龐建貽:兩新園區暫擱置
2021年海洋公園在巨大財困壓力下,再向政府申請撥款救亡,審視未來路向並提出「重生方案」,欲以「建設、營運、轉移」(簡稱BOT)模式,把3個全新主題園區「外判」予合作夥伴營運,並免費開放山下區域。園方同時脫離傳統主題公園的發展模式,轉型為綜合休閒區。
按計劃,「健康主題區」擬辦豪華露營、瑜伽靜修等健康活動。龐建貽指該主題區會暫時擱置,「最初覺得比較獨特,但幾年後發現香港及鄰近地區都多了許多此類設施,所以商業上未必最能幫到海洋公園帶來新收入及人流。」
他續稱,鑑於市場變化,加上海洋公園附近有新商場落成,原定於山下園區免費入場的「零售餐飲消閒區」同樣暫時擱置。方案內另一全新「歷險主題區」,園方與合作夥伴已商討至最後環節,相關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敲定細節後會盡快公布。
增建新大熊貓館勢在必行,龐建貽說,山下園區是其中一個考慮方案,位置較便利,「山下土地比較平,亦鄰近港鐵站入口,在這處放一個新(大熊貓)館有一定優勢。山上地方可能多一些,但要搭一程纜車或海洋列車,加上斜坡多,遊人體驗可能不同。」惟現階段未有定案,有待詳細研究。
他又說,資金方面有信心可穩妥完成項目,稱社會普遍認同園方在動物保育及教育方面的貢獻,已和不同慈善機構、商業機構等接洽資助問題,亦期望可獲市民及政府支持。過去不時有聲音質疑海洋公園難單靠政府撥款營運,龐建貽強調,海洋公園由非牟利機構管理,以保育及教育為主軸,肩負教育下一代的社會責任,不僅是商業機構或主題樂園。
龐建貽坦言,過去連續數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是非常艱難時期,管理層已盡力緊縮開支,通關後入場人次穩步上揚,受惠於訪港旅客增長,到訪海洋公園的入境旅客人數明顯上升。園方最新數字顯示,今年首7個月訪園的內地旅客按年升逾90%,其他旅客亦多超過80%。此外,園方近日推出年票優惠吸引本地客,適合準備多次入場探訪大熊貓的市民,反應不俗,相信一對大熊貓寶寶將進一步帶旺人流。
6隻大熊貓「IP化」變產業
不少市民建議園方效法南韓的「愛寶樂園」,該園的大熊貓一家「寶家族」深受愛戴,飼養員同樣高人氣。龐建貽透露,近日接獲很多人給予的建議,也有留意海外其他大熊貓的故事,團隊會認真考慮所有意見,包括構思大熊貓護理員如何「明星化」等。他強調,香港不乏創意之人,團隊亦「好有計」,正研究不同面向的大熊貓商機,包括文創產品、飲食、線上線下體驗活動等。
大熊貓IP亦是方向之一,園方有意為6隻大熊貓塑造形象,令產品更有特色。龐建貽樂見不少有心的創意工作者,在知識產權化方面為公園出謀獻策,甚至已提交一些初稿,園方會考慮與他們合作,盼能相得益彰。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早前呼籲各界把握商機發展「大熊貓經濟」。龐建貽認為,只要社會對大熊貓的熱度繼續保持,各行各業可以借助熱潮帶動經濟效益,有利本地旅遊業發展。
採訪.撰文:陳珈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