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世博攻略:做实改善民生的里子
茅佩云
长宁区是上海中心城区交通、生态、居住和人文环境较好的城区之一,处于沪宁发展轴和沪杭发展轴的“Y”形汇合点,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前沿地区。虹桥国际机场位于长宁区境内,建设中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位于长宁西侧。长宁区是世博客流进入上海的“西大门”。
长宁区在历史上就以优雅的居住环境闻名,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32.5%;愚园路、新华路、虹桥路沿线风景迥异的近代花园别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内集聚了全市1/3的驻沪领事馆、1/2的驻沪外交官官邸和全市1/4的境外常住人口;同时还集聚了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企业。
长宁区委书记卞百平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契机,长宁要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长三角联动发展等三大历史机遇,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将抓紧“社区重塑”,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旧居住小区综合整治等老百姓呼声最高的民生工程,在世博会前完成230万平方米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
让世博惠及民生
为迎接世博会,长宁提出“扮靓上海西大门、对接世博留作品,全民参与大动员、形成机制重管理”的奋斗目标。
对“扮靓西大门、对接留作品”的提法,卞百平别有新解:为了世博,我们固然要扮靓“面子”,但更要做实“里子”。这个“里子”,就是要让老百姓得益、得实惠,就是要切实将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一步。我们不能只顾“面子”鲜亮,而忽视了民生的改善。
做实“里子”,旧区改造是重要一步。
从总量来看,长宁旧区改造在上海中心城区中所占的数量比重并不大。但是,改造的难度大,剩下的“硬骨头”多。
“十一五”之初,长宁区需要改造的旧居住区有50万平方米,如果全部改造,政府需要补贴近30亿元。
根据最初计划,长宁力争用10年的时间完成这50万平方米的旧区改造,而本届政府则在任期内(2011年底前)解决25万平方米。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长宁区提出,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解决10万平方米,即在原定由下届政府完成的25万平方米中,由本届政府实施改造三分之一多,争取“十二五”期间提前二年消灭旧区。截至2008年底,长宁区已经累计拆除了16.41万平方米。
但是,“一个城市不可能完全拆了重建,否则,那将是一个历史、文化隔断的城市。”卞百平说,更多的旧居住小区将进行综合整治。
2008年初,长宁区提出:由政府“买单”,用四年时间,完成230万平方米旧居住小区的综合整治。
对这些旧居住小区的综合整治,主要是从“穿衣”:外立面的整治;“戴帽”:平改坡;“换胆”:楼梯、煤气改造;“改水”:水箱改造;“整区”:小区绿化、自行车棚等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
当年,长宁完成70万平方米的旧居住小区综合整治。
今年,又增加了“一平方米”整治内容,即卫生设施的改造。
在今年上半年完成71万平方米后,下半年长宁区又启动了90万平方米的综合整治。
卞百平透露,区里已决定力争用三年完成原定四年的任务,并且在明年完成230万平方米后,将再增加70万平方米。2011年前,力争完成300万平方米。
卞百平表示,长宁将通过旧小区综合整治来推进以虹桥商圈、中山商圈为核心的商业载体建设和商业业态的优化调整,打造上海虹桥国际时尚发布中心等时尚产业展示区以及长三角民俗文化展示平台。
良好的居住环境,使客商纷至沓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长宁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1~9月份,长宁区级财政总收入完成52.3亿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年初计划目标的92.1%,增幅和完成进度都列全市第一。
描绘苏河老印象
苏州河记录了上海从一个村镇演变为国际都市的辉煌历史,演绎了一个城市的变迁。
卞百平告诉CBN,长宁苏州河沿线整治工程目前已全面推进。
规划显示,今年年底,苏州河畔除建有林荫步道、花廊、大草坪外,还将根据市民的健身需求,增加健康缓跑径、康体设施、亲水步道、休闲座椅等,给市民提供一个亲水散步的休闲场所。
详解长宁苏州河沿线景观规划时,卞百平将全长5200米的“苏河印象”概述为“两线六点”:长宁路北侧滨河步行道及南侧绿带形成连续的两线,串起六个绿地公园。
卞百平明确表态,此番打造“苏河印象”的一个重要目标:即“还绿于民”,将封闭式改为开放式、群众参与式。
“将把苏州河沿岸围墙全部打开,把公共绿地还给老百姓,形成一个连续的通道。”行人和周围住宅小区的居民都可以自由地与河边绿化带零距离亲近。
考虑到苏州河沿线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长宁区将通过对防汛墙的重新设计,以及安放雕塑等形式,保留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文脉。
卞百平透露,苏州河畔占地10万平方米的第一纺机厂,将被改造成创意园区,“改造方案将在保留原有民族工业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突出中国的传统元素,把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印象贯穿全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