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訊】內地收緊資本流出限制下,1月人民幣兌美元止跌回升,但資本繼續流出,1月國家外滙儲備跌破3萬億美元大關至29,982億美元,創近6年低;按月減少123億美元,連續7個月下跌。
而國家外滙管理局昨解讀稱,人民銀行向市場提供外滙資金以調節外滙供需平衡,是造成外儲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強調中國外儲充裕,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毋須特別看重所謂的「整數關口」。
規模連跌7月 創近6年低
人行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末內地外滙儲備29,982億美元,較去年12月末的30,105億美元減少123億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為連續第7個月減少,並創2011年2月來的近6年新低。惟降幅較上月411億美元收窄,顯示在收緊個人和企業資本流出措施下,走資有所放緩。
針對外儲跌破3萬億美元,外管局有關負責人昨解讀,稱人行向市場提供外滙資金,以調節外滙供需平衡,是造成外儲下降的主要原因。內地外儲規模雖已略低於3萬億美元,但仍是全球最高水平,在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經濟金融環境下,儲備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毋須特別看重所謂的「整數關口」,並強調外儲規模充裕。
此外,外管局稱,農曆春節期間,居民境外旅遊、消費等活動增加,企業償債和結算等財務操作增加,也帶來相應用滙需求,成為外儲下降的季節性因素。而1月外儲按年和按月跌幅均明顯縮窄,反映跨境資金流出已較前一時期有所放緩,未來會趨向平衡。外管局又稱,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等有利因素將繼續支持人民幣成為穩定強勢貨幣,也將促進外儲規模保持合理充裕水平。
對於1月外儲跌幅放緩,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美滙指數下跌導致外儲投資中的歐元、日圓等計價資產估值增加,人民幣兌美元止跌反彈,以及加強外滙審查,帶動外儲規模降幅收窄。
券商估今年外儲跌勢放緩
招商證券預計,今年內地跨境資本外流規模有望收窄,儲備下降的速度有可能放慢。申萬宏源證券則指,外儲仍處於安全綫之上。
在人民幣持續貶值下,資本持續大規模流出,導致國家外滙儲備持續下降,從2014年6月高峰的3.99萬億美元跌至今年1月的29,982億美元,短短兩年7個月減少了近1萬億美元,降幅達四分之一。其中,去年全年減少3,198億美元。
在2015及2016年,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滙價累計貶值10.7%。
目前,內地外滙儲備規模仍是全球最高的地區,較第二位日本的不足1.3萬億美元,多逾1倍。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