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为何转向
这些事件在短期内集中爆发:谷歌退出、对台军售、防务评估报告指责中国、奥巴马将会见达赖。
美国对华政策正在转向。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所支撑的:谷歌退出、对台军售、美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指责中国以及奥巴马仍将会见达赖喇嘛。如果仅仅发生其中任何一个单一事件,尚不至于得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向这一结论,但问题就在于,所有事件在短期内突然爆发。
更为重要的,上述事件不是美国行政当局某一部门的独唱,而是美国主要对华部门共同奏出的协奏曲:谷歌退出背后有美国国务院的支持和撑腰;对台军售和防务报告是美国防部的评估和决定;奥巴马仍将会见达赖,则表明了提供政策建议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总统本人的立场。如果加上最近一直推动对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商务部,几乎所有重要对华政策制定部门均参与其中。事件本身的集中以及部门参与的广泛,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的必然反映。奥巴马上台第一年的中美蜜月期已经过去,两国关系正经历着奥巴马上台以来最为冲突的时刻,这一点恐怕已经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那么,美国对华政策为何转向——从合作转向冲突?
奥巴马上周所做的国情咨文已经透露出了大致信息,即中国的发展迅速与美国的地位堪忧。在这份国情咨文中,中国被描述为锐意进取、抓住时机以及发展迅速的一个大国,在基础设施、新能源以及经济改革等方面要超过美国。相较之下,美国则停滞不前、问题丛生。不管奥巴马的此番表述其本意是否是为了刺激美国民众来支持其改革计划,从中都不难体会奥巴马已经感觉到中国的竞争力,美国甚至有可能因此丧失世界第一的国际地位而沦为世界第二。当然,奥巴马的回答斩钉截铁:“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
那么,如何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而避免成为世界第二?换言之,如何继续维护美国的全球主导和优势地位?
无论是逻辑推理还是历史总结,无非有两个选项存在:加快自身发展与干扰对手发展。如何加快自身发展暂且不表,干扰对手发展是另外一种惯常使用的现实选择。
还是通过分析上述事件来说明其如何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分析不是基于阴谋论,而是基于事件的可能效果。
谷歌退出事件:分化中国精英,激化内部矛盾,用“自由”和“人权”来敲打中国,破坏中国国际形象;对台军售事件:给岛内“台独”势力打气,干扰中国统一大业,分散中国经济建设精力;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指责中国军事发展,对华军事遏制,鼓吹中国安全威胁;会见达赖:西藏问题国际化,提升达赖地位,消耗中国外交资源;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确实,美国的这些所为可能无礼,但绝非无利。上面的分析清晰地列出了这些政策的潜在收益。从美国的角度来衡量,如果有任何一项得以实现,都可以被视为重大的战略收获。即使没有任何收获,美方还可以从中国的反应和应对中试探出中国的底线。况且,美国的这些政策几乎都是没有成本的,不需要投入多大的外交资源和经济成本,也不需要承担严重的损失,却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中国选择反击,不论结果如何,却可能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
不过,对中国来说,除了思考如何应对美国政策之外,更值得思考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为何时至今日,仍然有诸多领域能让美国从中找到干扰中国的手段。观察这些领域,不难发现它们依然是以内部问题和传统问题为主。即便是谷歌事件,表面上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的新问题,但实质上还是某一老问题的新表现。台湾、西藏问题更是如此。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了美国以从内部制约中国的机会。这大概是历史上大国权势转移中不常见的情形,而且,可以预见这些问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对于中国的真正崛起而言,它们的妥善解决将要比美国对华政策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宋国友)
新能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