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魚疑假保育 源自野生幼魚

熱度249票  瀏覽4次 時間:2018年2月02日 09:18

【經濟日報專訊】港人愛吃海鮮,以為揀養殖魚較環保?有調查指,部分養殖魚其實源自野生捕撈的魚BB,養大就標籤為養殖魚售賣,包括東星斑及藍鰭吞拿魚。

研究人員指,養殖業會刺激市場捕捉更野生珊瑚魚苗以供飼養,無助保育珊瑚魚,倡消費者選購環保海鮮,減少對生態環境破壞,政府則要堵塞商品說明條例漏洞,規定列明魚的來源。

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ADM Capital Foundation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珊瑚大三角計劃昨合作發表研究報告,指野生珊瑚魚包括蘇眉、石斑及老虎斑等,主要供應國為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地,而香港是野生珊瑚魚貿易的主要國際樞紐,每年貿易總值逾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

珊瑚魚過度捕撈 淪瀕危品種

由於本地監管不力、法例過時,如部分捕漁船毋須申報便可進入本港,料珊瑚魚進口量有近50%被低估。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教授兼報告的主要作者薛綺雯表示,不少野生珊瑚魚的生命周期較長,但持續過度捕撈水平已超過其自然繁殖率2.5至6倍,以目前這情況估計,野生珊瑚魚根本不可能持續發展,不少品種已淪為瀕危及接近瀕危品種,如蘇眉現已為瀕危,西星斑為接近瀕危品種。

她又指,過去十年養殖魚交易量比例漸大,市面上活石斑魚中,至少一半極可能由養殖所得,但原來以「定期孵化」生產所得的品種雖不算多,而經「養殖」而來的幼魚更有可能是野生捕撈取得,有可能因大魚耗竭而愈捉愈細,在籠中養大才拿去賣,故「養殖魚」其實也是來自野外。

國際海洋保育組織Bloom Association香港分會海洋保育總監佘國豪舉例指,在菲律賓有漁民會捉東星斑幼魚後養大,然後再運來香港;另來自澳洲的藍鰭吞拿魚,也是從野外活捉魚苗回來養殖,出售時商人也會叫「澳洲養殖藍鰭吞拿魚」。

宜修訂商品例 標籤列明來源

佘國豪引述有研究指,養大1公斤吞拿魚,要用20公斤雜魚肉餵飼,部分相信是來自野生捕撈的雜魚。「原來你食一塊吞拿魚,後面還有20公斤的魚肉。」

他強調,海鮮被過度捕撈情況嚴重,他建議市民除要主動問清楚海鮮來源外,政府須加強管制措施,如加強活魚運輸船隻的紀錄和追蹤機制,亦應修訂現時商品說明條例的法律盲點,規定以標籤列明魚的來源,「現時超市賣魚都不會標明來源,勿說控告,現在連投訴也做不到。」

頂:10 踩:1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5 (77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1 (66次打分)
【已經有83人表態】
12票
感動
9票
路過
9票
高興
12票
難過
11票
搞笑
9票
憤怒
10票
無聊
1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