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近日连发4篇高官学者文章探讨中国模式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无其人
熱度38票  瀏覽2次 時間:2009年12月09日 09:40

尽管所谓“中国模式”在2009年成为全球媒体热门话题,但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近日罕见地发表4篇集中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均对这一提法表示不同看法,显示出官方竭力在西方媒体“捧杀”中国时保持清醒态度。4篇文章的作者身份均相当重量级,包括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全国政协外事委主任、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华,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邱耕田。

主张“特色”慎提“模式”

李君如在题为《慎提“中国模式”》 的文章中认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他并不赞成“中国模式”这个提法,而是主张“中国特色”。“邓小平曾经希望我们到2020年,中国各方面体制能够定型。但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危险在哪里?一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会转移改革的方向,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李君如写道。

更倾向于“中国案例”

赵启正的文章标题为《中国无意输出“模式”》,他给出的理由是:“模式”一词含有示范、样本的涵义,但是中国并无此示范之意。文章称:“所以,我们用‘中国模式’这个词就得十分小心,我更倾向于以‘中国案例’替代‘中国模式’。它应该是新中国60年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念、政策、实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的概括。要强调的是这个模式或案例处于现在进行时,它还在发展中。”

“中国经验”留出余地

施雪华则认为“中国模式”为时尚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关于中国特色发展经验和道路,简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比提“中国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也给未来“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有可能上升为“中国模式”留下余地和空间。

中国的发展是有代价的

邱耕田的观点是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他指出,中国在发展中遭遇到了一系列十分严重的问题,在实现着进步的同时却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处“盛世”但更有危机存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高代价的发展。如果这种发展的高代价性被“中国模式”所包括,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模式”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而这种有待成熟和完善的模式应当是不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的;如果不被包括,则又说明了所谓“中国模式”的片面性和不符合实际性。

事实上,李君如的观点曾在10月份的《社会科学报》上发表,而赵启正也在11月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的演讲中表达了类似观点,但鉴于《学习时报》的影响力,此次集中看法的文章,体现出官方对于“中国模式”的最新看法。据东方早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1 踩:0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 (1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1.31 (13次打分)
【已經有14人表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