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均居住面積遜內地

熱度528票  瀏覽2次 時間:2016年11月28日 09:52

【星島日報報道】本報早前報道在《香港2030+》規劃之下,當局銳意將本港私樓單位的平均面積逐步增至六百五十呎。根據當局提供的資料和計算方式推算,在平均每戶人數下降之下,本港在二○四六年所落成的私人單位,人均居住面積可達二百三十六方呎,較現時增加一成一,但本港住宅的寬敞程度仍然不及歐美、甚至低於內地城市。

  當局在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市民普遍都對改善居住空間有一定訴求,而人口政策的目標之一,是要挽留及吸引人才,並吸引香港移民的第二代回流,而提供更寬敞的生活和居住空間,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發言人指,一些研究亦指出香港人均居住空間遠低於個亞洲及內地城市,以至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力。

  論到改善生活和居住空間,不能忽略香港平均每戶人數下降的因素,如以私人住宅人均居住面積計,現時約為二百一十一方呎,與一九八四年的私人住宅人均居住面積一百四十八平方呎相比,已大增四成二;本報根據同一方式推算,考慮到二○四六年的平均每戶人數將下跌至二點七人,估計屆時落成的私人單位,人均居住面積可達二百三十六方呎,即較現時再增加一成一,高於單位面積百分之六的增幅。

  不過,本報比對現時一些大型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發現即使是本港在三十年後的人均居住面積增至二百三十六平方呎,居住的寬敞程度仍然不及歐美,甚至仍遜於內地農村或城鎮。

  當局解釋,作為起步點,儘管「香港2030+」沒有設定人均居住面積的量化目標,但已着重創造發展容量,為改善生活空間所需的方案及方法提供機會和預留彈性,從而長遠提升香港的宜居度。發言人說,設定人均居住面積的量化目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當中涉及單位面積、住戶人數、設計、起居習慣、政策的實施執行等一系列因素,亦需顧及市民的房屋負擔能力及土地供應的情況。

TAG: 私人 香港
頂:34 踩:32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69 (156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74 (152次打分)
【已經有154人表態】
29票
感動
34票
路過
12票
高興
26票
難過
8票
搞笑
20票
憤怒
14票
無聊
1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