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官称煤改并非国进民退 部分浙商击鼓传花炒出利益纠葛
每经记者周晓芳发自山西太原、大同
“山西煤炭整合风暴”引发的晋官与浙商的“交锋”,无疑是近期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国进民退”甚至是“违宪”的质疑声中,山西省政府方面却一直较为沉默。
近日,山西省政府官员终于打破沉默,就山西省煤改中的热点问题通过《每日经济新闻》进行回应。
“说山西省煤炭整合过程中‘国进民退’的是一派胡言。”对于当前热议的国进民退话题,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规划发展处处长苗还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浙商上书称山西煤改事件“违宪”的说法,恰恰是不懂宪法的表现。
对于目前浙商反映最多的投资损失一事,山西省一位官员称,现在浙江煤老板大声呼痛的原因或在于部分人高位入局无法“解套”。苗还利这样归纳:一些煤老板从一开始拿矿的时候就是准备去炒卖的。拿到了矿井就转手卖给下一个人,如同击鼓传花,将1亿元拿的矿井最后炒到了10亿元,而这个矿井现在就要关闭了,这才带来巨大的风险。
山西煤改并非“国进民退”
苗还利表示,说山西煤炭整合并非“国进民退”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制度设置来看,要求“以大并小、以强并弱”,并不是国有的吞并民营的;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绝对民营的企业目前尚有30%,有50%为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其中有49%的企业拥有民营企业的元素),还有20%为纯国有企业。
苗还利解释说,这20%的纯国有企业也并非绝对的国有企业,煤炭行业的老企业如大同矿务局(现称同煤集团)和西山矿务局(现称),现在旗下企业已经改成了股份制企业,如西山煤电(000983,SZ)和同煤集团下属的(601001,SH),人人均可持股。
苗还利表示,称山西省煤炭整合“违宪”是不懂宪法,因为按照相关规定,森林、河流、矿产等属国家所有,煤老板对矿产资源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
对于在浙商举行的讨论山西煤改的“地方产业政策延续性与企业投资信心研讨会”上山西官员缺席一事,苗还利说,“这只是一个小会,这种小会的邀请函我们每天都会收到不少,我们并没有发出回执说明将参会,因此不存在失信一说。”
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法律顾问何长明介绍,在会议召开之前曾以特快专递、传真和公示电话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发改委以及山西省煤炭厅发出邀请,但没有收到山西省方面参会的确认函。
浙商投资多为资源枯竭矿
山西省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浙江的煤老板在资源价格处于低位时拿了规划很小的煤矿,由于资源少,这些煤矿面临被关掉的命运。对于双方一直胶着的价格,记者了解到,由于煤老板在采矿权审批、开采中私自升级,随后转手倒卖中令评估价格扑朔迷离,增加了山西省煤炭整合的难度。山西省的调研显示,浙江省共有131个自然人来山西省投资办了75座矿产,其中即将枯竭的资源矿井23座。“这些煤老板在2006~2008年时拿这些矿井的时候就知道要关闭了,早拿矿井的那部分煤老板应该已经挣了钱。”
这份官方的调研报告与浙商的调研报告数据并不统一。浙江发布的《浙商在晋投资的煤矿企业在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背景下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的调研报告中,初步估计浙商在山西投资煤矿企业约450多家、煤矿500多座,投资总额在500亿~1000亿元之间,控制的煤炭资源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占投资山西煤矿的民间投资总额的近1/6。
新出台的煤炭企业重组补偿机制为:被兼并重组的煤矿,凡是在2006年2月28日之后向国家已缴纳资源价款的重组后的新企业,要退还该企业剩余资源量的价款,并按照原价款标准的50%给予经济补偿。在2006年2月28日之前向国家已缴纳资源价款的重组后的新企业,在退还剩余资源量价款的同时,按照原价款标准的100%给予经济补偿。除了经济补偿外,煤炭企业也可按照资源资本化的方式,折价入股,作为在新组建企业中的股份。
苗还利表示,资源价格款该补的都已经补齐了,胶着的那部分费用则为评估费用。
一位业界人士表示,对于资源比较好的企业来说,收购方会更积极一些,而对于资源即将枯竭的小矿井,收购方就不太积极。浙商的矿井多为小矿,而且大多即将关闭。
另一方面,煤老板却称政策“难以捉摸”。浙江的煤老板刘红兵(化名)表示,政策一直在变化,小煤矿的年产能下限一直在升级中。2004年的“煤炭产权改革”将年产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关停;2006年,《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让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出局;这一次,整合对象是30万吨以下的煤矿。
从2005年起,跟随政策变化,刘红兵一直在忙着为自己的煤矿提高产能,但并未进行生产,直到去年年底宣布整合而停工至今。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相关专题:
山西煤企大重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